近年来,不断有“最牛小学生”涌现出来,刷新着吃瓜群众的认知:《大数据分析苏东坡,一群小学生干的!》《11岁小学生发明“可分离自行车支架”》 《小学生用断肠草制农药获奖》。这些新闻往往会掀起一轮又一轮的质疑:这到底是家长作业,还是孩子作业?体现的是家长的水平,还是孩子的水平?
如果放到孩子学习研究利器发展的过程中去来考量,这个问题,就不会显得这么纠结了。因为,孩子的学习研究工具,早已经超越了许多人的认知。
在知识的静态沉淀方面,幼儿优质影像学习资料,得益于全球范围内的网络化共享,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经接近全覆盖。这些全球顶级师资与团队制作的影像资料,摆放在了幼儿的案前,只要幼儿保持足够的好奇心,这些利器,足以帮助他们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超越许多成人的知识水准。
在科学实验与社会实践的器材积累方面,科学研究工具被制作成好玩又安全的玩具,从硬件类的单片机、乐高,到软件类的scrach、图形编程,再到实验类的太阳能电板、航模等,数量之多与品种之巨,已经足够支撑接近成人化的科学实验与研究。
在外联与知识更新方面,根据国际国内资讯编辑而成的童话故事,为儿童定制的新闻资讯,可以让孩子们在认知上踩准时代的脉搏;便捷的谷歌翻译耳机,可以让步懂外语的孩子与世界各地的朋友轻松交谈;而语音输入配上商品图形,即便是不会写字的孩子也能通过网络买到自己想要的物品。
的确,随着人工智能的进步、知识的网络共享,幼儿的“成人式学习利器”正逐渐组装成型,孩子们自主创造与研究的条件已经具备。但能踩着时代的脉搏,拿着前沿的利器跳舞的孩子,毕竟还是少数,或者说只存在与牛校之中。绝大多数的吃瓜群众,尚不适应这种发展。
正如一个听不见的音乐的聋子,会觉得跟随节拍跳舞的人是疯子。对小孩子研究环境的进化缺乏了解的人,是无法理解小学生们高大上的研究行为的。这些带着“最牛”标签的新闻之所谓被贴上拼爹、拼妈、拼学区房的标签,而被狠狠抨击,正是因为他们撩动了教育资源发展不平衡的敏感神经。
当清华附小用“这样的研究是常态”来淡定回应网友的“大惊小怪”,背后释放的则是阶层断裂的一种信号。断层的一边是常态化的小学生科研在如火如荼地开展,而断层的另一边,是走在常规传统路线上的家长及学生们的无法理解,甚至是焦虑、愤怒与质疑。(文/楼威)
责编:姚凌、牛宁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