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出席在越南岘港举行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并发表题为《抓住世界经济转型机遇谋求亚太更大发展》的主旨演讲。(图源:新华社)
中共十九大的召开,引起国际舆论的高度关注,焦点集中在中国进入“新时代”对中国外交和对外关系意味着什么。不少舆论认为,十九大之后的中国外交将放弃“韬光养晦”,变得更加“强势”,对一些国家构成“挑战”甚至“威胁”。这是对新时代中国外交走向的误读和误解。
的确,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将展现新作为。中国外交将以更加宽广的视野、更加周密务实的布局、更加淡定自信的心态、更加自觉的国际担当、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践行新时代的新要求。
一是中国的“家底儿”厚了,底气足了。中国不仅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而且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自立才能自强。中国十九大制订的发展新蓝图意味着中国有更大能力和动力牵引全球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发展起到决定性的支撑与推动作用,促进世界共同发展,让各国都来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和顺风车,并能够为此提供更多的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支持。这对世界的发展难道不是好事儿吗?
二是中国的“朋友圈”大了,信心足了。进入新时代,中国的外交实践将为国际政治注入新的更强大的正能量。特别是中国将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外交总目标,会为中国赢得更多朋友。中国坚持正确义利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是不树敌、多交友,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路子走对了,也会越走越宽。
应该说,国际上有些人,特别是部分西方舆论人士,对新时代中国外交走向之所以会产生误读、疑虑,甚至曲解、敌意,主要是他们仍倾向于用西方主导的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看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倾向于从西方意识形态角度看待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倾向于从几百年来积累的西方种族、发展、文化优越感看待东方发展中大国中国,所以难免落入“国强必霸”的窠臼,对中国的道路选择不认同,对中国的国际影响力产生不适。他们经常在下面三个问题上犯糊涂,没有看透彻、想明白,或者固执己见。
一是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问题。
对于中国来说,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和坚决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是辩证统一的,不存在二选一问题。中共十九大报告重申,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同时,报告也强调,中国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可以说,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一以贯之,坚定不移,但和平发展不等于放弃中国的正当权益、牺牲国家的核心利益。
中国国家核心利益包括国家主权、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利益。近些年来,有的国家看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就产生了片面理解,以为中国为了能够获得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会拿自己的核心领域进行交换,于是不断在各个方面挑起事端,挑战中国的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必须看到,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无条件的。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其他国家也要走和平发展道路。当中国的正当权益和核心利益受到威胁时,中国人民会义无反顾地运用各种力量同各种敌对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为了维护核心利益甚至不惜使用武力,不仅与走和平发展道路没有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内在统一的。如果说新中国刚成立时,中国在一穷二白的时候都不怕鬼、不信邪,敢于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家利益,敢于向世界强权“亮剑”,那么,今天的中国发展了、强大了,更不会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中国不仅向全世界宣告中国将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也会清楚和明确地划出中国和平发展的“底线”和“红线”,这就是决不允许侵犯和损害中国的核心利益,决不允许任何人和任何国家突破这一“底线”和“红线”。一个典型例子是中国对南海问题的处理。在南海问题上遭遇挑战、挑衅时,中国会以组合拳加以应对,同时不放弃寻求以和平方式解决分歧和争端,更不影响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模式的问题。
中共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标明了中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同时显示出中国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发展既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又坚持走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并取得成功,这将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展示新的可选途径,对其他新兴国家产生极大的示范、鼓励作用,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全新参照。一句话,中国的文明进步将为人类社会提供新的具有吸引力的选择。
中国发展不照搬他人模式,始终尊重和鼓励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选择各自发展道路,同时也愿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具有东方智慧的贡献。中国真正以人民为中心,不像某些国家以选票为中心,让党派利益、短期利益压倒人民利益和长远利益。中国真正与时俱进,准确把握时代脉动和主要社会矛盾演变,不像个别国家被教条主义蒙住双眼、捆住手脚,忽视本国国情和时代变化。中国妥善处理锐意改革、聚焦发展与维护稳定三者关系,不像一些国家把握不好三者关系,出现偏差,导致经济衰退、社会动荡,甚至国家分裂、战乱频仍。
中国的成功实践引起很多国家和国际人士的深思和反思。有理由相信,国际社会中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认同中共治国理政理念、看好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发展前景的有识之士会越来越多。在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上,中国是在用事实说话,不会强加于人。国际舆论也应根据事实,而不是固有的意识形态思维定式,来判断中国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模式,看看中国的选择是否改善了人民生活,推动了社会进步。
三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本质的问题。
中共十九大为中国外交确立的总目标是,积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 “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这与中国的治国理政理念是一脉相承的,符合中国的发展利益,也符合各国的共同利益,符合大多数国家的愿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将会呈现更鲜明的中国风格、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
中国发展,对世界局势和国际格局的影响是正面、积极、建设性的,不是对其他国家影响力的刻意竞争甚或排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摒弃了那种“国强必霸”的历史逻辑、以强凌弱的丛林法则、我赢你输的零和游戏、政治制度的“强买强卖”、意识形态挂帅的国家阵营分野,其本质上是合作共赢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是中国与世界的共同发展、共享安全。
两个典型例子是全球治理和“一带一路”,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两大抓手,两大着力点。中国倡导开放型世界经济,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减少全球发展不平等、不平衡现象,努力让各国人民公平享有世界经济增长带来的利益。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一系列国际合作为载体,在推动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成为全球化和全球治理进程中最为活跃、最为积极、最为建设性的力量。在此过程中,中国强调一个“共”字,践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突出一个“通”字,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要恢复过去的朝贡体系。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是要搞“新殖民主义”。如果抱持冷战思维、“零和”心态看待中国的影响力,难免得到偏离事实的印象和结论。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长期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外交战略。对于“韬光养晦”的意涵,国内外还存在一些误解。邓小平同志当年提出这一思维,是在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历史背景下,要求中国从自己最根本的利益出发,不当头、不扛旗、不树敌,处理国际事务时摆脱意识形态的束缚,不干涉他国内部事务,集中精力发展自己。“韬光养晦”其实就是“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另一种说法,这才是“韬光养晦”战略的真实内涵。然而,外界有时按照“韬光养晦”的词源来理解邓小平用语的意思,就会出现偏差。特别是一些人把“韬光养晦”翻译成外语后变成了“隐藏锋芒”、“卧薪尝胆”,似乎是中国发展起来了,有朝一日要一雪“百年耻辱”,报“一箭之仇”。
事实上,中共十九大报告以及新修改的党章仍然贯穿着“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基本精神,只是对“发展”的内涵做了与时俱进的更新,不仅仅指经济发展,而是“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全方位发展。从这个角度讲,“韬光养晦”战略思想仍有其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突出“有所作为”,但不会背离“韬光养晦”战略思想。中国一再宣示,中国人民的梦想同各国人民的梦想息息相通,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稳定的国际秩序,中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
新时代中国外交对世界的影响会越来越大,反过来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也将越来越多,这是一个双方互动的复杂过程。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本世纪中叶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的进程中,中国与外部世界都需要相互调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同样,中国实现与世界的良性互动与合作共赢,为自身发展营造和平稳定有利的外部环境,也需要付出艰巨的努力。
(贾秀东,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特聘研究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栾雨石、牛宁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