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永军:农村孩子教育关键在精神建设

2017-12-06 07:56:44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在物质支持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加强农村孩子的精神建设,激励农村孩子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城乡差异,通过后天努力去弥补先天的不足。

  由于城乡差距的客观存在,相较于城市孩子,农村孩子在教育发展上面临诸多劣势,主要体现在就学支持不足、家庭教育缺失、知识视野狭窄等方面。近年来,国家加大教育资助,为农村孩子接受教育提供了有力的物质支持。同时,随着农村家长对教育重视程度的提升,家庭资源的配置也不断向子女教育倾斜,近年来兴起的陪读现象就是其中的典型表现。在国家资助和家庭支持的合力作用下,农村孩子就学的物质条件已经大为改善。

  但是,物质支持的增加并不能弥补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在家庭教育缺失、知识视野狭窄等方面的客观差距,农村孩子仍然面临一定劣势。在物质支持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加强农村孩子的精神建设,激励农村孩子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城乡差异,通过后天努力去弥补先天的不足。

  在2000年以前,城乡之间处于相对隔离的状态。一方面,城乡差距是客观存在的,并且进入到了农村孩子的认知之中,如同《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一样,农村孩子对城市充满了想象,城乡差距为其设置了一个奋斗标杆;另一方面,由于信息闭塞,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之间相对隔绝,城市孩子在教育发展上的诸多优势并未被农村孩子直观感受到,教育竞争主要是农村孩子内部的竞争。出于对城市的热烈向往,城乡差距成为农村孩子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流动的重要激励因素,物质差距转化为精神能量。在强大的精神激励下,物质条件再艰苦,农村孩子也并不觉得苦。

  2000年以后,随着城乡交流的增多,农村从封闭社会转变为开放社会。在信息开放的状态下,农村孩子进入城市以前对城市的了解更加充分,城市孩子的诸多先天优势也被农村孩子所感知到,两者的距离被拉近。此外,农村内部的经济分化也进一步加大,经济条件优越的孩子能够获得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这一点也被一般家庭的孩子直观感知到。由于对先天劣势的心理感知,农村孩子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流动的自信心就会受到冲击,进而形成一定的心理劣势,在这种情况下,城乡差距可能会成为阻碍农村孩子积极奋斗的因素。

  在不同的社会环境下,同样的城乡差距对农村孩子的精神状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在城乡差距无法消除的情况下,更加重要地是让农村孩子建立自信心,以更加积极地态度去面对差距,为此应从两方面着手去改进。

  一是加强义务阶段的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缩小农村孩子先天劣势的重要途径。在义务教育阶段,城乡之间一般是相对隔离的,应当使农村孩子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建立起与城市孩子竞争的自信心。首先,要防止乡村教育成为“劣质教育”代名词,进一步加强农村学校师资配备、多种手段激发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职业荣誉感,夯实农村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其次,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精神教育,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农村孩子正确认知客观存在的城乡差异,将城乡差距转化为农村孩子的奋斗动力。

  二是加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防止将城乡差距绝对化。城乡差距不是无法超越的,只强调差距,甚至将其作为话题去炒作,都会对农村孩子的精神状态造成影响,形成“天生不如人”的心理认知定式。媒体应更积极地呈现通过教育实现阶层流动的成功故事,引导农村孩子勇敢地面对城乡差距。(作者是华中科技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学者)

责编:刘思悦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