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国宝在讲中国故事

2017-12-27 07:08:34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此类的节目的优势在于,在既满足观众对于文化需求的同时,从每一个观众都感兴趣的角度入手,加以故事性描述,使观众更轻松的在享受节目的同时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

1514329767458595.png

12月25日,《如果国宝会说话》首映式(图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2018年1月1日,由国家文物局等单位共同策划完成百集大型文物纪录片《如果国宝会说话》将播出,片中,一百件国宝将为观众“讲述”自己的“前世今生”,向观众展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文物为主人公的影视节目已经不是第一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了,从2016年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到2017年大火的《国家宝藏》,都聚焦于国宝文物的历史背景,试图以更通俗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传递观众。

“综艺清流”惊艳出世

2017年即将结束,若是总结年度最引人关注的影视节目作品非文化类节目莫属,从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到掀起一阵阅读风潮的《朗读者》,再到年底一夜刷屏的《国家宝藏》。向来被称为“综艺清流”的文化类节目在过去的一年一再打败娱乐性节目,收获大批“粉丝”。

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的历史根基,也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自信自提出以来就得到了高度重视。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国文化的发展有自己的特殊性,同时也养成中国人独特的精神世界,造就了中国人民对于文化的特殊需求。因此,弘扬传统文化的节目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文化需求。

除了观众需求以外,“清流”节目作为一类新型的文化类节目,摒弃了之前类似节目阳春白雪的特性,融入较强的故事性和娱乐性,将表演、讲述等形式结合起来,在保留节目专业性、严肃性的同时,用灵活的表现形式将高雅的传统文化和通俗的大众文化结合起来。中国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史兴庆认为,此类的节目的优势在于,在既满足观众对于文化需求的同时,从每一个观众都感兴趣的角度入手,加以故事性描述,使观众更轻松的在享受节目的同时学到更多的文化知识。

文化类节目的出现,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上功不可没。此前,《经济学人》曾报道,中国政府计划用更具道德价值观的内容,取代黄金时段的电视真人秀等推崇明星的流行节目。此类被观众称为“正能量”的节目在输送传统文化和有益的价值观时产生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美国《侨报》则称,有效、科学的从传统文化中吸收经典的养分,才能保持纯正的“中国味”,这是建立中国人的文化自信的问题,是中国在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最为需要的。美国《世界日报》网站撰文指出,在中华民族追求复兴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人必须立足于传统,发扬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的精神。

“文化需求”明显提高

通过这类备受青睐的文化节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观众对于文化的需求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史兴庆认为,在移动媒体兴起的新媒体时代,普通的受众也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信息,手机用户从微信公众号、朋友圈等平台每天都会接触到数量众多的且类型丰富的文章,使得知识水平也在不断地提升,相应的对于文化的需求也会越来越高。同时,新媒体也打造了一个新的社交时代,人们在日常交流中,也会更偏重于一些更有思想的内容。因此文化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内容,也成为日常生活中经常被使用的内容。在节目的娱乐性满足或是超出观众的需求时,更深层次的文化需求就体现出来,观众在观看节目获取娱乐性的同时更加注重对文化的积累。因此,听起来似乎很学术的文物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和被称为“清流”的《朗读者》《国家宝藏》不仅仅得到相关学者的肯定,还受到广大观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好评。

不论是类似《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这样以文学作为载体的节目还是像《国家宝藏》等以文物来传播文化的节目,都会在传播普及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那些精髓部分,提高观众的文化素质、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史兴庆认为,虽然这类节目目前还的处于探索阶段,但这肯定是今后发展的一个方向,而且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节目规模,培养出一种独特的影视节目文化生态。在时代大环境的支持和观众的文化需求下,文化类的影视节目将来会发展的更多、更好,承担起传播中华文化文明,增强文化自信的作用。(文/海外网 介瑾)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刘思悦、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