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讨伐”父母,谁之过?

2018-01-29 15:47:36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社会中,子女对父母“边依赖边嫌弃”,父母对子女“边付出边抱怨”成为常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269485eee9e46ec9db9aa67d88cba41.jpeg

万字长文开头截图

近日,一封北大留美硕士对父母“过度关爱”数落的万字长文在网络上引起了热议。在外人和父母眼里,这位留学生王猛(化名)符合所有“别人家的孩子”的特征,成绩优异、被北大最好的专业之一生物专业录取,毕业后又成为美国排名前50大学的研究生。但12年前,他不再回家过春节,6年前又拉黑了父母所有的联系方式,就此与父母决裂。

在王猛的万字长文中,细细“数落”了父母从小对他的过度“掌控”,从平时的着装到社交圈子,他的母亲都要亲手包办。王猛觉得他一直处于单纯封闭的环境中,严重影响了他的社交能力,使他变得内向、敏感、不善于社交,这一切都是父母所致。

相反,王猛的父母对于儿子的行为很不理解,认为儿子的行为“成了过分较真”,内心都期待着儿子的回归,希望能与儿子重建亲密的联系。

儿子对父母的“控制”产生不满,父母却无法理解儿子的做法,这反映了中国社会中亲子关系最明显的冲突。

从小到大,中国子女就习惯于事事听从父母的安排,大到升学、工作等人生大事,小到衣食住行等生活小事,都由父母统筹安排。中国的亲子关系中,父母往往被赋予更多的权力,对子女提出更多的要求,而子女则是在不断地满足父母的要求。

国外的父母责更倾向于从小培养子女的独立性。在德国,在父母对子女的教育中,独立就是很重要的一部分。从挑选衣服、独立做饭、收拾行李开始,再到中学开展的实践课程,都是为了培养孩子的独立性,从小树立责任意识。

中国父母对于子女的态度,可以表述为“边付出边抱怨”。子女小时候,父母伺候生活方方面面,却抱怨孩子不听话、学习不好;子女长大后,父母一边帮子女买房子带孩子,一边又抱怨孩子不懂事、没出息。“你再不听话我就不管你了”应该是所有子女都听到过的抱怨,但没有任何一个父母是真正放手让孩子独立的。甚至在子女成人、工作后依旧对子女的工作、生活照顾的无微不至。

这引发我们思考另一个问题,在这样“控制欲”极强的父母的养育下,中国年轻人的独立性正在下降,“子女独立的越来越晚”已经成为目前社会最主要的现象。根据南美侨报网报道,智利的一项调查显示,智利年轻人计划离开家庭外出租房独立居住的平均年龄在27岁左右,阿根廷和墨西哥为28岁,而秘鲁年轻人是拉丁美洲最高的,达到29岁。离家独立平均年龄最小的国家是瑞典,只有20岁。但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

当然,受到中国传统家庭观念的影响,中国人对于三世同堂、四世同堂的讲究使得父母长辈也希望可以和子女生活在一起。部分人在没结婚,成立自己的小家庭之前,更倾向于与父母一起生活。同时,目前大多数家庭为独生子女,子女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更加紧密,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护与保护会更加强烈。

现实生活的原因也是子女难以独立的另一部分。在子女学业刚结束步入社会时,房价高、房租贵,高额的生活成本使得子女对于父母还存在着较大的依赖,同时繁琐的家务等日常生活琐事的压力也使得年轻人更愿意节省精力和父母住在一起。

社会中,子女对父母“边依赖边嫌弃”,父母对子女“边付出边抱怨”成为常态,久而久之便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父母对于子女的控制欲使得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几乎无法真正养成独立自主的能力,以至于在成年之后,越来越多的人或是选择继续依赖父母,“啃老”度日,或是像王猛一样“惩罚父母”,但实则惩罚了自己。(综编/海外网 介瑾)

(综合中国青年网、人民网、新浪等相关报道)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介瑾、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