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传文:传统文化的产业尴尬

2018-02-12 08:57:27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摘要:我们需要明晰、完善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扬的机制,让其更富有操作性。

随着春节临近,北京诸多节庆期间民俗活动市民参与度高涨,活动景点数万张电子门票在几秒钟内在网上被抢购一空,老百姓对传统民风民俗的追捧、火爆现象引发人们的思考。

在当今中国社会传统文化热、国家层面大力倡导弘扬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笔者认为:首先,老百姓对传统文化的需求量,与传统文化产业的供给能力严重不足之间,有着巨大的矛盾。

一是我们有文化产业,但是没有传统文化产业。传统文化产业对我们来说不是朝阳期,是子夜期、空白期。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定义、摸索、尝试,到底什么才是传统文化产业,仅有传统文化内容、元素的存在就叫传统文化产业了吗?这有待大家思索。

二是老百姓需求什么?是假期去名胜古迹旅游、参加人挤人的庙会、看看戏曲表演,还是听听专家的文化讲座?都是、也都不是。原因是我们在这方面断层许久了,努力者在摸索、试错,所以接下来的若干年,会出现供给与需求的严重不对等:需求量大,但供给方却不知道给什么。

其次,当前传统文化产业供给内容质量,与老百姓对传统文化产品的品质需求,存在巨大落差。如果打个比方,如同单身男女各有很多,但是看上眼、最终结合的少,因为大家的需求没有交集。这也使得不少退而求其次,选择了目前品质不高的产品。但是由于中国消费者的量比较大,所以这些产品反而成了皇帝的女儿不愁嫁。

眼下有个讲法叫新五俗:穿汉服、会茶道、挂字画、搞收藏、追大家。听起来大家哈哈一笑,但反映了很深的问题。传统文化是仅于外在的物质产品的追求上吗?这些表象的东西难以满足老百姓对传统文化产品真品质的需求,真正需求的源头在哪里?当然是精神的需求,而精神的满足点在于精神层面的不断提升。如果做不到这点,供需间的落差会始终存在。

笔者认为,当前这些矛盾和落差现象的产生,最主要原因是以西方的思维方式经营东方的古老智慧。

这么多年来,很多人都已经养成了一种西方思维方式:凡事谈目的、讲效率、求速度、利益最大化,急功近利的心态已经表现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和行业。而华夏民族几千年所传承的智慧却是:如何君子谦谦、如何涵养身心、如何返归质朴、如何动静相宜……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应该具有的品质,也是中国古代先贤留下来的天人合一的思想。

用西方的思维方式经营东方的古老智慧,恰如南辕北辙。我们需要明晰、完善中国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发扬的机制,让其更富有操作性。商业性利益的推动可以有暂时的繁荣,但随时会因为商人追求更大利润转移到新的领域而难以长久。笔者认为,真正的传统文化产业,是建立在东方古老智慧的整体世界观下。

当然,在目前这个众人头脑发热又容易实现商业变现的阶段,恐怕少有人会静下心来去思考,并且达成一致意见去展开实践。所以,我们还需要耐心地等上一段时间,当大家对推动中国传统文化产业达成了共识,则一切就好办了。(作者是文化教育工作者)

责编:刘思悦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