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对台31条” 促进两岸融合发展

2018-03-26 09:05:4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31项措施”是当下大陆对台政策的集中体现,即通过“先融合、后统一”的方式来促进两岸统一。

20180326090837.jpg

“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座谈会现场 陈文韬 摄

3月23日,由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主办的“深化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座谈会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各地有代表性的台商、台青、台生,与清华大学的专家学者共20余人,畅谈对《关于促进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31项措施”)的理解与建议。

里程碑意义

与会专家普遍给予“31项措施”极高评价,认为“31项措施”落实两岸同胞“同等待遇”,是“两岸一家亲”理念的本质体现,为两岸融合发展提供一个好的开始。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殷存毅认为,“31项措施”的出台具有里程碑意义。让台胞与大陆居民享受同等待遇,分享大陆发展机遇,真正做到“两岸一家亲”,将逐渐解决台胞在大陆的身份认同问题。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院长巫永平则认为,需要把“31项措施”放在两岸关系发展过程来理解。2016年,民进党重新执政之后,两岸关系发生新变化,大陆对台政策也有所调整。他认为,“31项措施”是当下大陆对台政策的集中体现,即通过“先融合、后统一”的方式来促进两岸统一,“这是一种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统一模式,也就是通过前期融合来降低统一代价与统一后治理成本。”

全国台企联荣誉会长丁鲲华认为,“31项措施”展现了大陆的高度自信,是一个重大突破,把台企历年来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解决了。同时他也指出,要让台商在大陆长久发展,就要让台商二代、三代在大陆扎根,“31项措施”中对台胞资格证书认证等相关条文就能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在落实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台资企业研究中心主任李保明表示,“31项措施”的一些内容,实际上大陆已经在做,只是过去大都是“一事一议”,或者需要具体协调,这次29个部门出台“31项措施”,标志着相关政策的制度化,为台胞在大陆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副会长杨毅周则强调了“31项措施”的落地,要让台胞在大陆能够安居乐业,看到发展的前途和希望,否则再好的政策都是空的。

北京台商协会原秘书长李复圣指出,阻碍两岸融合的最大障碍是台湾人对大陆了解不够。他提出要通过交流学习消除岛内抵触情绪,让岛内了解大陆,让岛内同胞明白“统一之后过什么日子”。

中国光大集团研究员黄柏翔则介绍了自己从台湾博士毕业后,如何在大陆央企就职的经历。他指出,像自己一样的案例应当让更多台湾人看到,通过案例引导台胞看到如何在大陆就学、就业,这样有利于“31项措施”的落地。

殷存毅教授总结认为,“31项措施”的出台,一为解决问题,二为开拓机会。同时他也指出,任何一项新政策都会有一个逐渐完善细化的过程,并用宣传、引导、落实三个关键词来概况与会者发言。

重视台青年

清华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郑振清指出,“31项措施”中有19项政策措施与台湾青年在大陆发展息息相关,并将其梳理为就业、发展、参与和便利化四个类型。“31项措施”为台青年发展提供新的空间,台湾青年可以在两岸之间用脚投票,成为真正受益者。

清华大学台籍研究生幸仁雅则谈及自身体会,她认为,相比于台湾,大陆是一个更大的平台,在资源、人脉、财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她指出,很多台湾年轻人都有很强的意愿来大陆求学、就业,但苦于信息不对称,不知道有什么渠道,未来需要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里路。

广州台湾青年之家会长郑明嘉介绍了“回台计划”、“就业驿站”等案例,通过走访台湾高校和创业基地,举办分享会,为台生到大陆实习举办“说明会”、向他们介绍大陆的发展,为台生到大陆实习就业建立辅导小组,让他们到大陆发展有对接平台。实践证明,相关措施是行之有效的,解决了最基本的问题就是解决了最大的问题。

同时,多名与会者也强调,“31项措施”不应片面理解为“惠台让利”。“同等待遇”就是两岸同胞不分彼此,大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台胞自身也应具备一定的竞争力,因才能而留下,如果仅仅是寄希望于政策的优惠,则其可持续性是存疑的。(海外网 李鹏宇)


责编:李鹏宇、刘思悦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