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幅用湘绣绣出的青铜器有什么来头?

2018-03-27 07:29:21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文化的传承不是延长或者移位,其中既有衰减也有增量,有创新,才能有增量,有积累,文化才能赓续流传。

 

邬建美湘绣作品《四羊方尊》

在中国语言文化里,绣花针一直是轻与巧的象征。绣花针有多轻?普通的称重工具和称重方法几乎难以测量。就是这极为轻灵的绣花针,在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邬建美的飞针走线之下,诞生了极为厚重的湘绣作品。

上世纪60年代,邬建美出生于长沙沙坪镇,这里是有名的湘绣之乡。绣花是中国女性的传统,在绣乡尤其如此。一口银针,十个玉指,百束丝线,绣出来的是世间百态,万物风华。耳濡目染,邬建美从小就熟悉了这套工作。起初出于好奇,她会趁妈妈去做家务的空当,跑去绣花架子上偷偷绣上几针。偷绣了几次之后,被妈妈发现了,并没有责怪她,反而跟爸爸夸赞她手性不错,绣花的机会逐渐多了起来,也不再是简单的好奇和好玩。

上世纪70年代,长沙县湘绣厂在沙坪镇上设有湘绣站,镇上的妇女经常从站里接一点被面、枕套的刺绣活,往返绣站的跑腿活就让小女孩来做。一次,妈妈让邬建美去湘绣站送“花”,再接“花”。没想到邬建美接了一个百子图被面回来,把妈妈吓坏了。要在被面上绣100个小孩,花费近百个工时,稍有不慎,不仅工钱没有,还要倒赔被面、绣线钱。妈妈急得吃不下饭,邬建美知道闯了祸,但也不肯服输。她虚心向妈妈、姐姐和邻近的老绣工学习,十里八乡,会绣百子图的人,都成了她的师傅。最后作品送到绣站里验收,竟然被评上了三级,还拿了几十元工钱回来,全家人都舒了一口气。

1978年,邬建美选择了从事湘绣。1979年,她被选入长沙县湘绣厂的湘绣培训班,开始接受正规的湘绣培训。1984年考进长沙市湘绣总厂,成为一名绣工。

湘绣擅长以丝绒线绣花,绣品绒面的花形具有真实感,素有“绣花能生香,绣鸟能听声,绣虎能奔跑,绣人能传神”的美誉。但不是每个绣工都能成为大师。

凭着悟性和好学,邬建美胆大心细,触类旁通。树上的鸟雀、塘里的鸭鹅、院子里的猫狗,她都会仔细观察,绣出来的动物形象格外生动,毛发的色彩也更有层次。平日去公园散步或是外出考察学习,邬建美最喜欢去观察那些细节,诸如树皮树疤的纹理、少数民族姑娘裙子上的图案,有时候也会用相机拍下来,研究用刺绣去表现的方法。

在邬建美众多作品中,单面绣挂屏《四羊方尊》《人面纹方鼎》《后母戊鼎》《龙虎尊》《虎食人卣》是她的得意之作。用湘绣表现出3000年青铜器的鬼斧神工,这在湘绣历史上尚属首创。

2007年,出土于宁乡、我国现存最大商代青铜器四羊方尊回归湖南的消息触动了邬建美:“为何不用湘绣去绣一幅四羊方尊?”在刺绣过程中,为表现出青铜器的质感,邬建美运用了8个色相、近百种色阶变化的绣线,使用掺针、混针、滚筒针、散套针、齐针等针法,边绣边混色。而四羊方尊上那众多类似羊角的祥云勾,只能用一丝线,甚至半丝线来绣。因针脚短、丝线细、掺入的色彩多,这幅仅90×70厘米的作品,邬建美历时两年多才完成。文物专家震撼了,从来没想到湘绣可以绣出如此逼真的四羊方尊。

2016年,邬建美取材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后母戊鼎的形象创作的湘绣作品《后母戊鼎》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文化的传承不是延长或者移位,其中既有衰减也有增量,有创新,才能有增量,有积累,文化才能赓续流传。以刺绣表现青铜器,是邬建美之于刺绣的独特贡献。邬建美为传承湘绣提供了增量。(文/张志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3月27日   第 07 版)

原题:举轻若重绣青铜

责编:刘思悦、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