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况”愈演愈烈, “人才争夺战”非中国独有

2018-03-29 11:22:3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国外许多国家同样高度重视高端人才(High quality talents)、国际人才(Global talents)或“世界一流人才”(World-class talents)的争取。

cc79b42e36c9a29_w640_h360.jpg

日前有报道称,中国国内20多座一、二线城市纷纷出台新政,掀起争夺全球高端人才的“人才争夺战”。在国内一片“抢人”热潮中,有人不禁会好奇:国外又是怎样吸引高端人才的?

国外许多国家同样高度重视高端人才(High quality talents)、国际人才(Global talents)或“世界一流人才”(World-class talents)的争取。

国外界定和吸引高端人才的界定标准体系一般有两类,一类可称为“需求标准”,即需要哪一类别的人才就制订专门政策重点吸引这类人才;另一类可称为“供给标准”,即制订年龄、学历、工作经验和语言技能硬标准按图索骥,达到标准的才能准入。当代大多数国家在界定、吸引高端人才时采用“需求与供给混合”的模式,但侧重各不相同,如美国更侧重于“需求标准”,而加拿大的技术移民则主要倾向于“供给标准”。

为高端人才“开绿灯”

绝大多数国家在吸引高端人才时主要利用移民和劳务许可杠杆,即对需要吸引的高端人才在移民和劳务许可方面“开绿灯”,对不需要引入者则“开红灯”。

如美国,自1952年起就修改《移民法》对高科技人才加以吸引和优惠。在引进高端人才中美国将目标对象“人分三等”:“具备特殊才能”,即最出类拔萃的人才,可无需任何资质证明或测试加以引进,或仅由美方雇主提供雇主证明即可引进;“高端技能人才”指具备高级学历和资质、且有足够证据证明不引进则无法在美国国内找到同类人才,他们需要雇主证明(证明在国内劳动力市场找过但找不到同类人才),或接受劳动力市场检测才能引进;第三类是“技能人才”,指具备美国所需要技能、学历和资质,但并不稀缺的人才,对于这类人才的引进不仅“公事公办”,而且经常根据形势调整。为适应高端人才市场多变的形势,美国推出专门颁发给在美从事专业技术类工作外国人的H-1B签证,持有这类签证者不享受移民待遇,但可在雇主雇佣期间合法就业,这样既充分利用了外国人才,又避免背负过多福利包袱。

又如新加坡,这个幅员有限、劳动力供需矛盾突出的国家,对引进高端人才控制十分严格,是典型的“需求标准”国家。一方面,新加坡对发放专门针对高端人才的P签证用“薪资管控法”来控制,基本月薪7000新加坡元以上才能申请P1签证,3500-7000新加坡元只能申请P2签证,低于3500不能发放签证,低于2500则会被认为是“无技能劳动者”,随时可能被遣返回国。而获得P签证者则可在新加坡劳务市场享受完全的国民待遇。同时,新加坡第一次就业通关只有两年期,被市场充分认可后可以延期,甚至获得永久性居留资格。

欧盟为与美国争夺高端人才,自2008年推动“蓝卡计划”。获得蓝卡者可于两年内在签发国合法就业,即便丢掉工作也仍能继续合法在欧盟内居留半年,持蓝卡者可在申根区自由旅行无需签证。由于“蓝卡计划”过于“迂阔”,对高端人才吸引力有限,部分欧盟国家又特别制定了只在本国内有效的政策,如爱尔兰有专门针对高端人才的“绿卡”计划,德国对IT、高端自然科学家和高精尖项目研究者提供短期签证办理的“特别快速通道”,并可发放专门的、较长期限的居留证。

刚刚“脱欧”的英国近年来以创意产业的发展令人瞩目,他们制订了以分数为标准的高技能劳动者移民项目,为暂时没有雇主的高端人才提供为期两年的工作准入签证。

加拿大是个移民国家,其技术类移民近年来多次“大改”,突出了对高端人才的“准入”和非高端人才的“不准入”,且不断加强对申请者语言(指加拿大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和“专业需要”(指系加拿大急需的专业)的要求和评判标准。加拿大是个联邦国家,且各省权利极大(大于美国的州),因此各省还有自己的“省移民提名计划”,根据本省对高端人才的特别需要吸引人才,不受联邦移民计划指标的限制。许多省为了防止被本省移民提名计划吸引来的外国人才入境后就移居其它省,还规定这类移民引进后必须在本省住满一定年限(一般是3-5年)。

对留学生“栓心留人”

国外争夺高端人才的另一大途径,是争夺、吸引留学生中的佼佼者,因为留学生是在本国教育体系内成长的,不存在资质认定问题,也更适应当地的社会、生活环境、体制制度,磨合比较容易。美国、英国、新加坡、澳大利亚等国都不同程度采用了这种策略,加拿大则将移民政策向留学生倾斜,近年来先后取消了诸如留学生毕业后申请移民需提交专业对口的雇主证明、留学生需先回原籍国再提交移民申请等旧规则,令留学生成为除投资移民外、移民申请门槛最低的两类人之一(另一类是难民)。

还有一些国家通过“提供机会”的方法“拴心留人”。比如美国,实行了所谓“学术门槛”(academy gate)政策,即给予参加特别创设的高端研究课题的外国留学人才在工作许可、移民等方面“格外优惠”,吸引这些人为自己所用。

综上所述,国外做得比较好的国家,在吸引高端人才方面有许多特点和共性。

首先是“全国(省)一盘棋”,主要通过移民、工作许可等法律、法规、政策性手段吸引高端人才,确保政策的严肃性、权威性和连贯性,避免政出多门和朝令夕改。须知高端人才最重视“契约”和“稳定”,谨慎而“稍保守”的人才政策,要远比看似优惠实则缺乏权威性和稳定性的“土政策”对他们更具吸引力。而只限于一城一地的“人才土政策”,其吸引力远不如一国一省的“人才大战略”。

其次是侧重“国民待遇”,避免“免费午餐”。高端人才更看重在“客地”获得和本地人才同等的竞争机会和待遇,因为他们自信凭专长和能力可以在竞争中站住脚。而“区别对待”、“特殊优待”则反倒可能激化外来高端人才和本地人才间矛盾,且容易给前者以“终究还是外人”的疏离感。

第三是强调“提供发展机会”,被公认为在二战后吸引高端人才最成功的美国,其最大的吸引力正是所能提供的、他国难以比拟的人才发展机会、通道,而“学术门槛”政策等配套措施,则最大限度地放大了这些发展机会。

当然,国外高端人才吸引政策也存在一些弊端。以加拿大为例,尽管技术移民政策不断向高科技、高端人才倾斜,但在国内就业市场上却长期抱着僵化的“本地资质”、“本地经验”标尺不放,早在十几年前便被屡屡提及的“外国学历资质认证”一直雷声大雨点小,造成许多在国外读书、就业的高端人才好不容易通过技术移民门槛进入加拿大,其专业、文凭和工作经验却不被认可。结果要么人到中年还要去读书“回炉”,要么只能大材小用,从事非专业的工作,这显然是对人才的巨大浪费。此外,类似美国“学术门槛”的“给机会”策略,也只适用于处于上升阶段、有足够发展机会的国家或是地区效仿。

(陶短房,旅加学者,海外网专栏作者)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介瑾、王少喆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