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舆论看好中国改革发展新前景

2018-04-08 14:02:53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总体来看,当前境外媒体对中国改革发展新前景的认知态度积极,同时对改革成效充满期待。

1523167582396662.jpg

博鳌亚洲论坛永久会址(图源:新华社)

博鳌亚洲论坛前夕,在外交部长3日举行的中外媒体吹风会上,国务委员兼外交部长王毅宣布习近平主席将应邀出席论坛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重要主旨演讲,届时大家将听到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重要举措。同时,201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最近一个阶段改革、开放、发展也正逐渐成为国际媒体涉华报道的关键词。总体来看,当前境外媒体对中国改革发展新前景的认知态度积极,同时对改革成效充满期待。

期待更加积极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提供选择

中国近年来改写外交规则、改变在国际社会的被动角色,开始采取有力措施,这是国际社会一个阶段的舆论共识。结合多个重大活动、重大会议和国际地区热点事件,境外媒体认为“积极有为”的外交思想将引领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在领土问题、货币储备、银行和金融监管、贸易和投资、气候问题谈判等问题上采取更加积极行动,期待中国进一步承担国际责任,参与全球治理。特别是在美国全球领导力备受质疑的时代,国际舆论乐于见到一个更愿意承担责任的中国,认为“中国开始主导21世纪”预言可能成真。

通过达沃斯论坛,中国展现出世界自由贸易真正领导者的姿态;通过“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国进一步展示牵头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捍卫全球经济自由化形象;通过表态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中国正在取代美国原来的位置,“绿色抱负”将中国有可能成为下一个世界领袖。上述种种,国际舆论大声发出“世界将目睹中国填补全球领导真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全球高高升起。特别是当西方民主遭受多重挑战、美国看似要放弃全球领导地位时,境外媒体认为“中国道路”成为西方民主价值的替代选项,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有必要向中国取经。

新常态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发展前景

在改革开放40周年大背景下,中国推行改革的决心以及改革的重要意义受到国际舆论广泛关注,境外媒体普遍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解决中国国内经济问题、平衡供需关系、推动全球经济平稳增长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国际舆论同时积极评价改革取得的成效,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应对煤炭、钢铁等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的一剂猛药。

结合2017年度经济增长率,国际舆论指出中国政府掌控经济和控制风险的能力、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均进一步增加,中国经济表现出强劲韧性。境外媒体引述专家观点预测中国将在未来十年内取代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因为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引擎。

着眼人民利益追求全面发展铺展新蓝图

围绕“两个一百年”目标,境外媒体认为这是从政治高度为中国今后30年发展描绘的一幅清晰蓝图。在着眼民众利益方面,境外媒体强调党和国家层面的战略重心已不再是追求以GDP为指标的经济增长,而是追求内涵更为丰富的全面发展,包括更好的环境质量、更公平的社会结构以及更高的治理成效。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治理污染的力度和决心被境外媒体赞为“前所未有”,有研究表明“中国正打赢污染治理战”、“美丽中国”蓝图实现可期。

对于我脱贫扶贫工作,境外媒体肯定成就非凡,但也指出任务仍然艰巨。境外媒体表示中国是为全球减贫作出最大贡献的国家,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超过70%,认可中国在全球减贫方面起到的火车头作用。展望未来,境外媒体认为中国打通脱贫攻坚“最后一公里”仍面临诸多挑战,指出当前很多贫困人口生活在山区、偏远地区和环境艰苦地区,因此需要重新打造一项成本更加高昂的扶贫政策。

科技创新全方位突破助力实现“中国梦”

在境外媒体看来,中国已经不再是一味的模仿者,如今在科技产业拥有许多全球领先技,未来将在基因和干细胞研究、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等领域扮演全球领导者的角色。特别是航天航空事业发展已经跻身世界“顶尖梯队”,中国正努力重现历史辉煌,在科技创新上重回世界之巅。境外媒体一致认为,中国科技创新已经与美国平起平坐,同时令日本难望其项背。在此过程中,境外媒体认为《中国制造2015》战略已初见成效,这是旨在更新并加强国家高技术制造商的全面政府计划,希望实现制造业与互联网产业相融合,通过加强创新促进产业升级,带动中国从数量时代向质量和效率时代过渡。

监察体制改革将全面从严治党提升至新高度

围绕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境外媒体认为中共将依法依宪治国提升到新高度,成立国家监察委员会彰显中国依法治国决心,同时对外展现出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和力度。特别是国家监察委员会将实现对所有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境外媒体认为这种严格要求和治党决心在中共历史上前所未有,表明中国共产党治理腐败、严肃党风党纪的工作将达到新的高度。世界大型企业研究会驻北京研究员祖德·布兰切特指出:“为国家监察委员会开辟宪法空间,有助于使一项临时的非常态化运动‘常态化’。”

李占英,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国际舆情研究室主任编辑、副研究员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栾雨石、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