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克伯格“过堂”:沉默的数据权利正在觉醒

2018-04-13 08:48:56来源:澎湃
字号:
摘要:通俗地说,数据权利保护就是把“裸奔”已久的数据关进“笼子”,把“笼子”的钥匙还给用户。

许多年来,全球各地的互联网用户一直与大型科技公司进行一项浮士德式的交易:上交个人数据,获取服务。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免费”都是最通用的互联网商业模式。但人们在很长时间内只意识到“免费”的一半含义,即个人免费使用服务,而忽略了另一半:科技公司免费获取、免费使用你的数据。个人数据不仅被有意识地商业化利用,还时常出现被泄露、贩卖、滥用的情形。

现在这一切正在改变,或者说有了改变的迹象。这两天,美国脸书公司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在美国国会就用户数据泄露丑闻进行的听证会,可能会被未来的历史学家视为一个标志性事件。

在此之前,几千万用户信息被泄露以及恶意使用一事,使脸书公司遭遇成立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

令一些人失望的是,扎克伯格并未承诺改变脸书公司的商业模式。对于这类提问,他都绕过去了。他还说:“我们发现,尽管有些人确实不喜欢广告,但人们真正不喜欢的是不相关的广告。虽然使用信息来使广告更具相关性肯定会产生一些不适,但我们从平台上获得的压倒性反馈显示,人们更希望我们展示的是具有相关性的内容。”这与国内某互联网大佬最近发表的“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异曲同工。

也就是说,脸书仍将通过收集、分析用户数据,为广告主提供精准推送,来创造利润。但这是一众科技巨头赖以生存的基础,不是哪家公司、哪个人说变就能变的。

可以看到的改变是,扎克伯格对脸书这样的平台型科技公司的性质与责任的认识。用他的话说,“我们正在经历一场涉及面更广的理念转变”“我们需要采取更积极主动的措施,并具有更大的责任观”“仅仅打造工具是不够的。我们需要确保它们被很好地使用。”

扎克伯格还提出了几项关于隐私保护的原则:第一,要有一套简单实用的方法来解释科技公司用数据做什么;第二,让用户完全掌控自己的数据;第三,不断创新,在创新和滥用之间找到平衡,来应对人脸识别等新技术的发展。

有人说,脸书等科技公司就是吃数据饭的,与它们讨论数据隐私的保护是与虎谋皮。但应该看到,脸书的这次信任危机源于海量用户数据被用于政治操控。而常见的定向推送广告是你今天分享一段滑雪视频它明天给你推送滑雪设备这种,大多数用户与立法者对此是没有意见的。

当然,没有意见也可能是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利被侵犯。将来互联网的商业模式有没有可能转变为严格禁止商业公司收集、使用用户数据呢?并非没有这个可能,但前景渺茫。这需要民意、技术、立法机构多方博弈。而且很可能科技树不会朝这个方向生长。

比如脸书公司首席运营官雪莉•桑德伯格提出,那些不希望个人信息被用于广告推送的脸书用户可能需要为数据保护措施付费。这个说法看似很傲慢,但也很现实,科技公司毕竟不是慈善机构。还有,开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时,数据是必不可缺的工具,在全方位竞争的前提下,没有国家会自缚手脚。

当前讨论的框架仍然是,在允许科技公司吃数据饭的前提下,如何有效保护个人数据,避免泄露与滥用。收集数据可以,但要给用户充分的知情权、自主权,严格界定收集范围和用途,更要明确“谁收集谁保护”的原则。

沉睡多年的数据权利正在觉醒,既体现在觉醒用户规模的扩大,更体现在立法机构的跟进。在世界范围内,即将于5月25日生效的欧盟《一般数据保护法案》(GDPR)被视为一部标杆性的立法。GDPR对于数据收集、使用、保存的整个链条做了详尽而严格的规定,要求数据控制者必须个人数据泄露24小时内向监管机构报告,否则就会被处罚。而在中国,2017年3月15日通过的《民法总则》明确将个人信息权纳入民法基本法的范畴,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国家标准《信息安全技术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也将于2018年5月1日实施。

通俗地说,数据权利保护就是把“裸奔”已久的数据关进“笼子”,把“笼子”的钥匙还给用户。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