侠客岛:“川”越十年

2018-05-12 22:24:34来源:海外网
字号:

image.png

十年前解放军怀抱中的小婴孩,今天长大了。她的微笑背后,是一次“川”越十年的重生(图/人民日报摄影记者雷声 )

也许从2008年开始,5.12就注定只属于汶川。

铺天盖地的视频、文字和图片,不断提醒着我们十年前的悲伤;各种各样催泪的故事也在媒体的笔下,有了新的续集。

但我总在想,除了悲情,还应该有些什么呢?已经十年了,十年后的今天,我们究竟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纪念5.12?

几天前,我们在一条推送中,向岛友提出了这个问题。截至目前为止,已经有上千名岛友在微信、邮箱和微博平台,为我们发来了投稿。其中一条,尤其引人深思,一位网名为“茉茉”的四川籍岛友给我们留下了十个字——这里没有故事,只有生活

这让我想起了1980年代,法国一部很有名的老电影,叫《生活是一条宁静的长河》。关于电影的解读自然可以有千百种,不过,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多为平庸的一份子,都是被生活这条长河裹挟的大多数,可能遇到各种不幸和有幸。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得以与这个时代荣辱与共。

翻看上千条投稿,我们发现,经过十年,无论是亲历地震的四川人民,还是我们这些本质上的“围观者”,大家的情绪已经渐趋冷静、克制,更多的是提及未来。伤痛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过程,但我们决定让它翻篇。

“川”越十年,汶川,终是要迈过这道坎儿。

细节

人的记忆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有时候,越是身处某些宏大的场景,我们的记忆越是会关注一些看似不相干的小细节,带着点荒诞。

比如,@佳姐的投稿中,除了对地震场景的描述,还特别关注了房价。“那一天,正在15楼验收新房,思索装修计划,悄咪咪地为刚交房不久,就涨了三千的房价感到高兴。突然整个楼就晃了起来。然后平生第一次体会了一把夺命狂奔,奔到胃抽筋。然后,房价跌了。”

还有@泽拉图诺斯 :当时在上小学吧,啥都没想,拿出了我的存钱罐,捐出了大约一百块。想到当时有个同学偷偷摸摸把捐的100元破开,拿出50元,心疼得不得了,又破成10元,最后把这10元投进捐款箱,后来就成为每次聚会的一个笑谈。

@Passer_by则一直骄傲地记着,自己的班级是当时全校最井然有序的。“那一年还在初中的教室里,教地理的班主任第一时间反应了过来,迅速让大家蹲入了桌子下,把教室边即将摇出来的铁皮柜推了回去,第一时间关掉了吊扇和灯。大家蹲着度过了主震,待逐渐平稳,再排队下楼。过后总是骄傲的说,我们在全校最高的楼层,却是全校最有秩序,最后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在教室度过的班级。”

来自成都浦江,如今正在上高三的楸楸,则絮絮叨叨地为我们发来了她碎片化的回忆。“十年前我七岁,小学二年级,距震中大约200公里”,“我还记得我是班上倒数第七个走的,班主任还问我妈妈有没有笔她好记下谁还没走”,“外公家有台小电视机,那么多年只见它开过一次,就是在那天下午,我记得我在用来当桌子的板凳上吃了晚饭,是炒四季豆”,“爸爸妈妈回家看了情况,告诉我,我前不久涂的石膏存钱罐奥运福娃欢欢摔碎了,我心里很难过。那天晚上下大雨,我在同院子的向叔叔的车上,和她女儿向姐姐一起睡觉,大人在借来的竹竿彩色油布伞下,说了一晚上的话”,“复课了,组织默哀仪式,老师让穿深色不花哨的衣服,我还因为自己没有深色的衣服,只是穿了件带有蓝色花纹的衣服而感到愧疚”。

image.png

变化

无疑,地震改变了很多人。

@最深的蓝:2008年以后,绵阳人叙述某个事情时,分为:地震前、地震后!

@Rocky:汶川地震后至今,我买的挂面,都是四川若男牌。

@付煜琪:汶川地震,我还在上小学。停课了一个月,复课之后大家还是心有余悸,常常把水杯倒过来,观察有没有突然的波浪。而我更喜欢盯着天花板垂下的灯管,准备着一有晃动就跑下楼。十年了,现在在北京读书,发呆的时候,还是常常会盯着天花板上的灯管

@咖啡boy: 对于汶川地震给我心灵最大冲击的,不是灾区那一堆堆的建筑物倒塌的废墟,而是到当地人家作客,到看到他们村里小孩年龄断层,看到村里有十多岁的读中学小孩,看到有怀里抱着的灾后出生婴儿,唯独看不到读小学年龄层的小孩。

@了解一下 (^_^)地震那年,正高三,四川人,只是没有在重灾区。大学专业因此选了土木工程,如今已经工作五六年了。

还有很多普通人,因为曾参与救援,人生多了一段不一样的旅程。

@城里人:地震发生时,作为一名天津特警的我,正在参加奥运安保的封闭集训。晚上就接到了奔赴灾区的命令,意识到可能发生危险,就和怀孕的妻子在电话里告别,对家事做了嘱托。下来的十几天里,翻山越岭寻找幸存群众,帮助老乡撤离灾区,每天都在酷热的天气和不断的余震中紧张忙碌,到后来凭着感觉都能说出刚才是几级余震。说起来有点空,但这段经历的确让我更加坚强。

image.png

救援大军(@城里人供稿)

image.png

寻找(@城里人供稿)

image.png

玩具(@城里人供稿)

image.png

重逢(@城里人供稿)

中国直升机设计研究所的何欢说:2008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直升机行动在川西北上空展开。5月14日,第一架直升机穿破阻隔了40多个小时的世界,飞抵汶川。当地人哭着围了上来。他们拿出红绸带,尽情挥舞,“吉祥鸟来了,我们有救了。”这一幕,成为他人生中抹不去的泪点。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何欢供图

@老鼠也有妈妈,则因此专程看过中国三大地震博物馆:兰州地震博物馆、唐山地震博物馆和汶川大地震博物馆。他说:“国家在总结汶川大地震、2011年日本东部海域9.0级地震等国内外特大地震灾害的经验基础上,于2015年5月15日修订并发布了GB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的区划图》,取消了原有的非抗震建筑标准,明确了所有城市乡村的抗震标准,我们再也不会出现以前那种人间悲剧了。国强则民安,加油!”

当下

相较于留恋过去,人们更愿意关注当下。

@星光点点:前段时间去阿坝州旅游了,新的汶川县、里县,以及新的学校和寨子。虽然不是节假日,但还是有很多游客,不强制消费,不欺客。导游是当地人,他感谢帮助过他们的人,还说现在的生活很好。伤痛虽不能忘,但幸福乐观更重要。祝他们在那片风情浓郁的土地,依旧洒脱。

image.png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来自什邡的江娅岚,彼时恰逢中考,那场灾难夺走了她的亲人和好友。但她最终成为10年震后重建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亲历地震,很幸运可以活下来。虽然那时候的学校没有了,但是我们在学校的旧址上建成了现代化医院,在所有爱心人士帮助下有了配套设施更好的学校。从以前的2间小瓦房到现在宽敞明亮的2层楼房,从拥挤脏乱的街道,到现在宽阔干净的商业街。这10年,国家的震后重建。让有幸活下来的人生活的越来越好。”

image.png

image.png

江娅岚供图

曾经参与过心理危机干预小组的@安之若素,前段时间更是欣闻,当年心理干预成功的一位孩子,现在上大学了。这孩子当时7、8岁,震中教学楼垮塌,被埋在废墟中,自己用手刨开土和碎裂的水泥板,爬出废墟。然后从那天开始就不说话,不认识任何身边的亲人,被家里幸存的亲人认为是“吓傻了”。被心理小组发现差不多一周后,表情痴呆,躺在救助帐篷里从来没走出过帐篷。当天经过全力干预,他就能开口说话;第二天他就能走出帐篷,坐在帐篷外面等候心理小组人员的到来。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巩固,他恢复了正常。现在,听说他已经上了大学,生活得很不错。灾难给人痛苦,也造就人。大震已经成为历史,现在的新北川更加美丽富饶,人们在继续创造新生活,创造未来。

对于@nicole_lijingjie来说,过往的许多记忆已经模糊了。“一开始想写这个的时候,就发现自己已经忘记很多片段了,我真怕我的脑容量敌不过时间的推移。”不过,她还是记得:“那个晚上绵阳城很‘热闹’,外面人很多,半夜还下起雨,我被冷醒后坐起来发了很久很久的呆。看着一片狼藉的街道和城市,耳朵里传来四周的哭喊和广播里的救援声,可惜现在的我,已经想不起来十年前那个时候我在想什么。”

最后,这位姑娘留了一首诗,其中两句正好作为结尾——

“花依然开得很灿烂,天还是蓝蓝的很暖。”

(来源:侠客岛 作者:雪山小狐)


责编:朱箫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