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为机器人“阿西莫”,右为“村田顽童”
让机器人动起来,除了提供必要的电力等能源外,最主要的还在于驱动装置,也就是电机。
刚才提到的做“草蛇”机器人的日立,刚开始其实就是生产电机起家的。1910年,日立公司的创始人生产出了具有5匹马力的电机,也正是因为成功生产出了这台电机,才有了办企业的信心。
日立的各种展览会上,必定会把这台现在看起来很笨重的电机拿出来,告诉来看展览的人,自己是一家电机企业。当然,今天的日立,生产的电机各式各样,不仅有能作为发电站引擎的中大型电机,也有小型的微型产品。而有了丰富的电机产品,生产起机器人来,驱动装置就有了保证。
除了日立外,日本生产机器人的企业很多都有较强的电机研发及制造能力。
比如,安川电机本来就是电机的专业厂家。早在1977年,安川电机公司就研制出了日本第一台全电动的工业用机器人——“莫托曼”1号。但这里说的机器人(Robot),翻译成“机器手”更容易让人理解。
▲图为“莫托曼”机器人
安川的机器人主要用在了汽车等行业的组装线上,可以从事焊接、装配、喷漆等自动化工作,再以后该公司开发的搬运机器人,也广泛用在了日本的工厂里。与其说安川电机在机器人生产方面具有很强的技术,不如说该公司研发的各种电机,被很好地利用在了相关机械领域。
目前日本机器人企业的情况是,日立、安川电机、发那科等形成了一个矩阵,几乎能提供工业生产上的所有自动化(机器人)设备。
而这些企业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具有超乎其他国家企业的电机生产能力。没有强大的电机制造能力,想在机器人方面占领先机,会有较大困难。
如何让机器人有“脑子”?
有了电机驱动的机器人,目前主要用在单纯反复的制造工序中。生产线上的机器人(或者机器手),根据指令完成重复性工作,从车辆焊接等工序看,一个机器人所完成的工作,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过了普通工人,能先后完成几个部位的焊接,其生产质量也非常有保证。
然而,机器人在这样的生产中贡献的也只是自己的“蛮力”,如何让机器人也拥有“脑子”?
这就要靠人工智能(AI)技术的积累,人工智能技术让机器人向深度学习,具有一定判断能力这一方向迈进。
在当前,机器虽不能完成独立思考,但进行深度学习后,便具有了相当的预测能力,甚至能拿出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这些在今天已不足为奇。比如,人与计算机“阿尔法狗”的比赛,计算机胜过围棋高手的原因就在于大量使用了人工智能技术。
▲阿尔法狗(AlphaGo)是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程序。
责编:吴正丹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