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外楼》:建一座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大楼"

2018-06-07 07:34:35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楼外楼三个层面相互交织,演绎出跌宕起伏的剧情,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审美愉悦。

rmrbhwb2018060712p30_b.jpg

正在央视热映的电视剧《楼外楼》

由拉风影视等单位拍摄出品的史诗传奇电视剧《楼外楼》既为观众“盖”了楼外楼自家的“小楼”,但又没有“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盖”了一座关乎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大楼”。楼外楼这座“小楼”是整个叙事的基础,但它只是一个符号,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大楼”才是本剧的更高价值、更大意义所在。如果没有这座“大楼”,本剧就停留在一个老字号的传奇上面,固然会很好看,但格局就小得太多。本剧所“盖”这座“大楼”之“大”,大在格局,大在境界,大在文化,大在精神,大在文质兼美,大在既有厨间烟火、更有人间万象,大在既有商战、更有抗战,大在既有浙商精神、更有民族精神,大在既有家、更有国。这座“大楼”之“大”,同时也体现了对地方历史和文化进行挖掘和创造性转化的力度和深度,是浙派电视剧的又一重要收获,凸显了浙派电视剧的美学品格。

电视剧《楼外楼》成功构建了三个层面的楼外楼。

一是作为美食以及浙商精神载体的楼外楼。作为饭店的楼外楼,是电视剧《楼外楼》的叙事起点。讲述楼外楼的创业史,讲述餐饮业的故事,当然离不开美食文化的底色,更何况还是楼外楼这样名满天下的老店、名店,正所谓“天下美食何处有,人间天堂楼外楼”。楼外楼提出“以菜名楼”,如何讲述舌尖上的活色生香的楼外楼,特别令人期待。比如楼外楼的绝对主角西湖醋鱼,从西湖水里养三天去腥后才能作为食材的讲究,然后到后厨到餐桌的过程,表现得非常有质感,不仅唤起观众的味觉,更激发观众的审美期待。而楼外楼的竞争对手老燕京则用死鱼糊弄顾客,并想方设法放走楼外楼养在西湖里的鱼。这种味道对比高下立现,味道中的商业精神也高下立现。楼外楼所秉持的诚信正是舌尖上的浙商精神。

二是作为人文文化载体的楼外楼。作为革新者,洪家宝提出“以文兴楼”的理念,楼外楼既是“食楼”,更是“文楼”。王安石游览杭州后有诗句“游观须知此地佳,纷纷人物敌京华”。电视剧《楼外楼》就生动呈现了楼外楼“纷纷人物敌京华”的盛况。编剧巧妙地将刘海粟、李叔同、吴昌硕、俞平伯、徐志摩、马叙伦、鲁迅、梅兰芳、郭沫若、夏衍、茅以升、柯灵、黄佐临等文化名人,以及杭州的弹词、评书名家,编织进楼外楼这个大舞台,带出很多令人回味的场景,极大地增强了本剧的文化内涵。虽然这些人物出场时间都不多,但其所起到的作用却非常重要。首先是从一个侧面生动呈现出杭州的人文荟萃和文化积淀;其次是展现了杭州在不同历史时期的风云际会,从文化这个切口,从以文兴楼的楼外楼这个窗口,有机地、有效地引入时代洪流。比如鲁迅在席间谈起蒋介石对他的打压和迫害,夏衍带着抗日救亡队在楼外楼大堂里唱起救亡队队歌,柯灵、黄佐临在日本投降当天的慷慨议论,徐志摩到楼外楼寻找传统的印记,等等,都很妥帖地以文化的方式交代出时代氛围。评书艺人在日伪强制安装只能收听日伪广播的情况下,以演出《岳飞传》的方式巧妙地表达爱国情怀,也是非常到位的安排。

三是作为民族精神载体的楼外楼。推开楼外楼的门与窗,透过楼外楼的曲折变迁,我们看到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中国历史的沧桑巨变、风起云涌,折射了中国寻求解放、寻找出路的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楼外楼的命运与北伐、军阀混战、抗日等历史风云环环相扣,洪家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洪家老大洪家柱在被逼婚之前就暗中资助革命党,后逃婚远走广州参加革命,腿部受伤退役后成为楼外楼的大掌柜,日本侵略他又选择重回部队;老二洪家宝为了建新四军联络站,重张楼外楼,即便背上汉奸的骂名也在所不惜;老三洪家秀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宣传队;后厨学徒阿文也成了新四军的联络员。这一组群像表明,不管是什么历史时期,都有仁人志士在寻找救国救民之道,并且不惜舍身取义,体现了家国同构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楼外楼这三个层面相互交织,演绎出跌宕起伏的剧情,给观众带来极大的审美愉悦。这首先得益于编剧周振天对近代史规律的深刻把握、对文化传统的深度开掘、对电视剧艺术规律的独到认知。毋庸讳言,剧本创作是整个电视剧创作生产链条上的第一环。编剧的成功将为全剧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楼外楼》是一部史诗传奇大剧,首要的就是大在剧本的成功创作。继而得益于导演、摄影,美工的二度创作。本剧演员的表演可圈可点。以秦海璐饰演的李春贤为例。她嫁给汪家时汪家柱逃婚,独守空房几年;为彻底断了汪家柱和秋水的念想,主动与秋水妈密谋虚构秋水和汪家柱是堂兄妹的身世;为让秋水恨汪家柱,假装怀孕;为了把秋水赶走,主动跟一直想把秋水搞到手的赵田雨合谋;虽然汪家柱出走,但李春贤深谋远虑,为汪家柱争夺楼外楼大当家位置用心良苦。李春贤这个角色的多面性,为秦海璐的表演提供了扎实的基础。秦海璐很好地塑造了李春贤的多面性,使得这个人物形象丰满而可信。四年精心打磨的剧本为演员的创造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表演的较大空间。

(康伟,中国艺术报总编辑)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6月07日   第 12 版)

原题:《楼外楼》:盖了一座民族文化精神的“大楼”

责编:刘思悦、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