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建筑遗产“变身”空间璀璨之花

2018-07-09 07:39:00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工业建筑是一种独拥“机械时间性”内涵的空间遗产,基本上对应了“摩登现代性”的時代表现,格外需要置入历史社会与城市文脉去爬梳,方能掌握其文化深义。

pbu814399_21.jpg

北仓作为重庆纺织产业仅存市区的工业遗产,已被改造成文艺气息十足的文创街区,吸引众多的文艺青年前来,人气十足。 (图源:东方IC)

近年,各地已认识到工业建筑作为珍贵文化遗产的价值,并纷纷展开了旧厂房活化转为文创园区的工作。台北的华山艺文特区、上海的M50创意园与北京朝阳区的莱锦创意产业园等,即是如此趋势下的产物。这些案例虽说成效斐然,在社区参与或运营模式等方面迭有创新,但就文化特色与空间愿景的形塑而言,却仍有提升的空间。

平心而论,相关案例大都看到了工业遗产特具的“历史”价值(这是旧厂房会被期待转型为文创园区的主因),可惜的是,眼光却多偏聚在旧厂房废墟般的沧桑氛围,将之视为小资投射怀旧情愫的美学对象。或者,在保存历史证据、重建历史现场这般视野下,进一步透过“实物”在情境中的复原摆设,将厂房空间设置为陈列昔日产业运作状态、或光荣记忆的展示场。其结果,经常导致各园区的大同小异;或者,园区主题虽显酷炫、却与旧厂房的文化特色没什么关连……一句话,相同的内容搬到任何一个壳子里也可以!既有厂房的文化价值似乎对园区的规划没产生加乘的贡献,没有因此而让园区在内涵上产生“质”的飞跃。

其实,“工业”建筑不同于其他空间遗产,有极为殊异的文化性格,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以“机械时间”(“时钟”就是代表)作为劳动生产标准以营造生活与空间的产物及见证。每处工业建筑,基本上都曾高挂着象征“现代”的时钟而运作(因而常有钟塔),既借之组织工班,形象塑造了具有系统化生产效率的空间功能配置,也融入了象征科技现代化的空间文化符码(经常展现为建筑造型等),召唤了当时人们对于“进步”的想象。是以,工业建筑是一种独拥“机械时间性”内涵的空间遗产,基本上对应了“摩登现代性”的時代表现,格外需要置入历史社会与城市文脉去爬梳,方能掌握其文化深义,并引以为产业园区文化创意打造的源泉。

在这样的关注下,新创园区打造要思考的便是,园区中以文创为主、以资讯时间为圭臬的新的生产线,到底与过去生产线之间,有什么样转化性的关系?每处厂房过去特殊的工业生产方式、机械时间性与空间意义,如何可以透过巧妙的规划设计而与新的文创生产线产生创造性的勾连(旧、新两者间可能是一种“比拟性”或“联想性”的关连)?从而让人会心一笑地意识到,园区迈入科炫时代的文创生产,正是从过往工业时代深厚积累的文化泥土中蜕生而来,有望在“过去”与“未来”两种时间的对话中,长成为一朵朵既牢抓地气、承续过往,又嫁接新创、望向未来的空间璀璨之花。

(萧百兴,台湾华梵大学建筑学系教授)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7月07日   第 07 版)

原题:工业遗产转化如何才有“加乘”效应

责编:刘思悦、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