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名义》海报(图源:中新网)
众所周知,如今的社会矛盾发生了深刻转变,就人民群众的需求而言,优质影视作品的供给还不够充分,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力量还不够充沛,如何加强影视艺术的供给侧改革,成为影视艺术服务时代和社会需求的主要问题。
当下,一些影视作品存在着游离现实的不良倾向,有的作品对大众生活和基层生活的变化没有及时跟进,缺乏对社会主要问题和主要矛盾的深入艺术思考,对民众的呼声和精神诉求无法及时回应,有的创作存在着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偏好,聚焦社会焦点和生活痛点的能力明显缺失。为此,加强现实主义影视创作十分必要,创作者首先应具备起码的问题意识,应在深入生活和扎根人民的基础上,为时代和社会生活把脉问诊,找准人民对文艺的诉求点,把准时代脉搏的兴奋点,回应民众生存和发展的焦虑点,这是加强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基本出发点。类似《人民的名义》《初心》等优质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广泛的共鸣和反响,根本原因是创作者具有鲜明的时代和社会问题意识,带着回答生活问题和回应精神关切的使命进行创作,从而让现实主义影视作品找回了昔日的尊严和自信。
加强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供给侧改革,离不开影视自身的内涵发展,可以说,内涵发展是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主要驱动力。面对一些创作中形式大于内容的创作弊病、无法完整流畅讲述故事的创作顽疾,以及随意进行人物形象塑造和人性发掘的创作误区,我们不能无动于衷和随波逐流。创作者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讲好故事是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核心任务,塑造一流的人物形象是由高原走向高峰的必由之路,大胆发掘相通的人性和情感是优质作品的普遍追求,比如,《鸡毛飞上天》《情满四合院》《深海利剑》等作品即是典型代表,它们共同的制胜法宝就是围绕故事和人物下功夫做文章,在精益求精和精耕细作中努力做到完美。可见,精品就是将故事和人物创作做到极致的自然产物,任何随心所欲地进行故事和人物创作的趋向,不是舍本取末,就是误入歧途。同时,现实主义的内涵发展,还要求创作者敢于打破题材局限,在教育题材、工业题材、农村题材、青春题材等方面大力开辟新天地,敢于创新表达方式和表达技巧,突破束手束脚的条条框框,勇于丰富和发展现实主义作品的表达空间。
要真正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离不开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审美理想的引领。当前,一些创作中存在着无聊琐碎、感官刺激、趋新猎奇的庸俗审美现象,观众长时间接受这种影视作品的感染和浸泡,难免会出现审丑覆盖审美的不良嗜好,应有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审美能力可能会出现弱化。就此而言,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供给侧改革,既要给大众提供高质量的文化精神产品,更要为观众提供恰当的审美引领和价值导向。正确的审美引领,不仅能启迪民众的智慧,孵化充满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的国民素养,同时,对于社会秩序的积极重建,弥合社会转型期的阶层裂缝,凝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识力量,均具有不可估量的审美力量和艺术动能。如此看来,加强现实主义影视创作的供给侧改革迫在眉睫!(薛晋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8月06日 第 07 版)
原题:加强现实主义影视创作供给侧改革
责编:介瑾、李鹏宇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