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启动对伊朗制裁 中东核军备竞赛或加剧

2018-08-07 14:17:52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对伊朗动武未必能阻止其成为拥核国家,但必将使这样的趋势更加固化。这将再度给中东核军备竞赛打开豁口。如果中东地区真的出现一股核武发展潮流,显然不是世界的福音。

20180806_28013.jpg

如果要进行某种比较,那么应该说美国是一个和罗马一样的“信任帝国”,美国的外交决策都是建立在“美国人要说话算数”或者“维持美国在世界的公信力”之上的,也正因为如此,其他国家才放心地把权力部分过渡交付给美国。不过,特朗普上台后反复无常的举措,正在侵蚀这个“信任帝国”的根基。特朗普出版过一本描述自己搏击商海的书——《交易的艺术》,在里面颇为自得地总结了自己的谈判绝招:“瞄准高一些的目标,为得到想要的东西不断向对手施压、施压再施压。”如今他相信,这招驯服了让数任总统都一筹莫展的朝鲜,还将让伊朗也俯首称臣。不过,美国此次贸然退出伊朗核协议,更多的是特朗普政府的战略短视,其后果将严重影响到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主要危害包括以下几点。

美国的外交失信是对国际社会开展外交活动基本原则的背离

从国际法的角度讲,条约或协议应该得到缔约方的共同遵守。尽管自古以来,背信弃义的行为也是国际关系中的常见现象,但“言必信、行必果”应该是制订条约最基本的价值共识。特朗普任职以来,不断推翻美国之前做出的国际承诺,这对美国自身的权威和国际社会的外交努力构成了双重破坏。美国作为国际体系里的霸权国,自战后以来推行的主要是以自由国际主义为基础的霸权政策,其蕴含的重要价值就包括了集体安全、国际规则。但是,现在特朗普固执地推行单边色彩的“美国优先”政策,造成了美国信用的损害,特别是将危及其他国家对美国外交的信任。例如即将进行的美朝峰会,伊朗的遭遇显然会让朝鲜领导人在核武器和导弹问题上有所保留。伊朗外长穆罕穆德·贾瓦德·扎里夫对此直言不讳,“咆哮和威胁不会让美国得到新协议,尤其是因为美国没有尊重其他已经达成的协议”。这说明伊朗并不是完全排斥谈判,但美国不断食言的行为,无疑将制造两国间更大程度的不信任,而国际舆论(包括不少亲美盟友)对此次特朗普的决定都有一个感觉,那就是美国成为了一个危险的、无法被信任的超级大国。

退出核协议可能对地区安全形势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核协议本是一个保险锁,被视为数十年来最具影响力和最重要的外交成就。有了这个协议,伊朗选择了暂时压制核冲动,并为进一步解决核问题保留了空间,各方也在相对缓解的关系中继续试探和摸索共处的模式。但是,一旦砸碎了这道锁,释放出的恐怕将是国家绝望的抗争、因恐惧而生成的偏执以及蠢蠢欲动的先发制人念头,在一个军事化程度如此之高、矛盾冲突如此之尖锐、不稳定因素如此之多的地区,这样的做法无疑是玩火自焚,将对整个地区安全形势和不扩散机制带来难以预测的后果。从伊朗方面来看,其整体军事力量虽难以抵抗美国、以色列等的打击,但是伊朗可以动用庞大的导弹库、煽动各地什叶派武装力量,对敌方实施报复性还击,届时暴力冲突将超越伊朗本国的边界,反美情绪也将掀起新的浪潮,美国将被拖入更深的冲突黑洞之中。还有一个更危险的前景必须考虑到,伊朗强硬派阵营可能支持退出核不扩散条约,以作为升级的报复手段。显而易见的是,伊朗或会在此番经历后更加坚定信念:只有如朝鲜那样越过核武器门槛,才能避免外部强敌的军事打击,甚至赢得更好的谈判筹码。对伊朗动武未必能阻止其成为拥核国家,但必将使这样的趋势更加固化。这将再度给中东核军备竞赛打开豁口,沙特王储穆罕默德·本·萨勒曼就曾在3月表示,如果伊朗核武化,沙特将被迫走同样的道路。想想看,如果中东地区真的出现一股核武发展潮流,显然不是世界的福音。

美国的行为将助长了以色列的军事冒险主义

对伊朗核协议最深恶痛绝的莫过于以色列,美国此次退出核协议,最得意的也莫过于以色列。4月30日,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公布了“摩萨德”从伊朗盗取的核计划文件,以此证明伊朗欺骗了世界。不过,国际舆论对情报材料的真实性、时效性以及关联性还有所怀疑,特别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声称这些文件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看到过,暗指以色列想混淆视听、浑水摸鱼。但是,以色列这一招无疑是给美国的一次助攻,既能为美国的行为争取道义制高点,也可给本国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增加合法性。在特朗普刚宣布退出协议后不久,以色列就对叙利亚境内的伊朗目标进行了轰炸。此外,为破坏伊朗与欧洲的外交努力,内塔尼亚胡在6月初前往欧洲访问英法德三国,旨在说服三国接受美国的立场,放弃对伊朗的幻想。事实上,以色列针对伊朗的阴谋、阳谋已进行了许久。早在2015年前后就形成了对伊朗核设施动武的作战方案,近期投入实战的F-35隐身战机更增强了以色列的突袭能力。而特朗普政府在中东问题上公然偏袒以色列的行为,无疑是赋予了以色列对伊朗动武的许可证。再加上有美国、沙特等国的兵力作为后盾,以色列认为伊朗不敢进行大规模军事报复,采取军事冒险主义政策摧毁伊朗核设施的可能性正在加大。

伊朗国内寻求缓和的力量将遭受沉重打击

毫无疑问,伊朗是当前中东安全局势的重要影响者。伊朗采取何种对外政策,将对地区形势带来关键性的影响。从伊朗内部来看,一直对如何融入外部世界存在分歧。2015年的核协议,很大程度代表了改革派和温和派的意志。如今在严峻的战争威胁下,总统鲁哈尼以及支持签署核协议的改革派恐将不得不屈从于国家安全这个最高、也是最根本目标,国内强硬派势力也将在美国制裁和以色列军事威胁下不断抬头。这也就等于彻底放弃了以缓和对话争取和平的机会。也正因为如此,有分析人士指出,迄今为止最大的输家就是鲁哈尼总统和试图维持协议的欧洲国家。这一局面的出现,显然不利于未来伊朗与周边国家重建关系。

美国的退约将给大西洋关系制造新的裂痕

欧洲领导人不喜欢特朗普,这早就不是秘密。在欧洲看来,这位总统缺乏对欧洲伙伴足够的尊重,不仅颐指气使,还不断威逼利诱。整体来看,欧洲国家之所以不赞成特朗普退出核协议的行为,并不是因为双方在政策目标和意识形态上有分歧,关键的是两方利益在伊朗乃至中东问题上的冲突。这份核协议对欧盟来讲弥足珍贵,因为它是欧盟为应对全球性问题而给出解决方案的一个典范,代表了欧盟作为崛起的重要全球行为体的影响力。特朗普的决定很可能将轻而易举地摧毁欧洲在伊朗核问题上争取来的话语权,并且对欧洲苦苦寻求的外交和安全政策自主性予以沉重打击。除此之外,特朗普所谓更严厉的制裁,不仅会打击伊朗,也会伤及欧洲。2017年,伊朗在欧盟对外出口中虽然仅占了约0.6%,但欧洲期望扩大对伊朗的出口和投资,特别是在能源方面,如法国道达尔石油公司等一些企业积极参与了伊朗油田开发。不过,特朗普政府对法德等维护核协议的决心估计不足,也低估了在如何稳定中东问题上,欧洲与美国间存在的分歧。特朗普警告说:“我们将采取最高级别的经济制裁,任何帮助伊朗谋求核武器的国家也将会受到强硬制裁”,言下之意,美国可能对与伊朗进行经贸合作的任何国家采取制裁,这对欧洲而言是极其粗暴的干涉甚至威胁。美国新任驻德国大使理查德·格雷内尔就毫不客气地警告德国经济界,德国公司应立即撤离伊朗。他还表示,如果欧洲能够在伊朗核问题上支持特朗普,那么美国或许可能不会对欧洲加征钢铝关税,威胁意味甚浓。特朗普这种处处不给盟国留面子、处处想着从盟国身上割肉的做派,给大西洋关系造成了不稳定,这也是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美欧关系面临的又一次重大考验。

特朗普的决定显示出其缺乏清晰的对伊朗乃至中东的战略思路

回顾2015年的核协议,其核心目标并不是要彻底改变伊朗的政体或是消除伊朗带来的地区威胁,而是要阻止伊朗在可预见的时间内跨过核武器门槛。这也是一个集中了多国智慧和耐心的现实主义的进步,至少从目前来看,协议对伊朗起到了较明显的制约作用。但是,特朗普完全忽视了战略政策应具有的清晰目标,想通过高压政策或军事强制来逼迫伊朗接受一个彻底冲击其治国根本、大政方针和安全政策的一揽子方案。美国国务卿蓬培奥为此提出了一个包括12项要求的所谓对伊朗的新战略,并声称该战略“可以实现全部甚至更多的目标”,但在谈到该战略的关键时,特朗普等人也只有一句“美国将施加前所未有的经济压力,德黑兰的领导人将不会再对我们的严肃态度有所怀疑”。显然,这根本不是一项政策和目标清晰、资源和力量匹配的战略,超过了伊朗能够接受的范围。奥巴马时期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军控与防扩散高级主管乔恩·沃尔夫斯塔尔在《外交政策》上发文评价说,这根本就是一个“建立在想入非非基础上的愿望清单”。美国并没有真正想过如何才能在谈判桌上驯服伊朗迫使其让步,而是一厢情愿地要对方屈辱地全盘接受美国的要求,这也违背了外交谈判应留有弹性空间的惯例,更如同是战胜国对战败国的强取豪夺,这也再次暴露出特朗普在处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复杂问题时的经验匮乏和耐心缺失。在伊朗看来,12项要求是要伊朗自我蜕变,放弃坚持了四十多年的国家状态,在强硬派眼里,向西方屈服只会加速国家的瓦解。

美伊的认知分歧严重阻碍了双方进行建设性接触和协商。此外,美国的所谓新战略,不仅打压伊朗,还指责欧洲盟友的“软弱”“不作为”。事实证明,制裁要有成效,最终离不开盟国的支持,英国外交大臣鲍里斯·约翰逊就含蓄地表示,蓬佩奥的“宏大计划”实施起来非常困难。

对于特朗普政府的决定,美国国内反对声音也很大。不少人认为,特朗普应该遵从现实主义的政策,特别是要从当初乔治·凯南的对苏构想中去领悟外交和战略的真谛,懂得如何用更大的耐心和更大的灵活性来同伊朗打交道。更多的人相信,一个在国内丑闻缠身、国际上名声不佳的总统严重地限制了美国促进国际和平的能力,特别是当其领导人自认在不依靠其他盟国帮助的情况下,也能在高风险的冲突边缘游刃有余,这无疑像是一场政治自杀。(胡欣)

来源:《知远防务评论



责编:戴尚昀、孟庆川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