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流俗”的人生选择多点包容

2018-08-07 09:12:14来源:中国教育报
字号:
摘要:“勇敢做自己”是困难的,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更是如此。

一边是清华,一边是川大,你选哪个?这似乎是个不需要太多考虑的选择题,然而,云南考生李一峰选了川大。一边是外企的光鲜工作,一边是大学毕业多年后复读参加高考,这似乎是个不需要太多考虑而且风马牛不相及的选择题,然而,26岁的北京女孩徐霁选择了辞职复读。

李一峰、徐霁,两位今年高考中涌现出的“另类”考生,最近成了教育圈热议的话题人物。对于他们的“另类”选择,质疑、不解者居多,赞赏、支持者亦有之。“弃清华而选川大”的选择遭遇多数人的不解乃至嘲讽,原因恐无须赘述。以26岁的“高龄”重新参加高考,恐怕也不是任谁都有这样的勇气。有趣的是,两位考生有着相同的人生志向:学医,即便为之反复折腾,“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人生理想却始终不曾泯灭,并最终得偿夙愿。对于这样的人生选择,赞赏者主要是从坚守“初心”的角度为其揄扬,这当然没有错,但在笔者看来,两位考生做了一次“不流俗”的人生选择,对于这样的做法,批评大可不必,赞扬也应适度。

比如坚守“初心”的问题,青少年学子能坚守“初心”固然很好,但假如这份“初心”只是考个不错的成绩、上个不错的大学、找份不错的工作、过上不错的小日子,恐怕也没有什么特别——虽然这样的“初心”相当主流,并且无可厚非。如果这份“初心”显得与众不同且始终不渝,就值得关注;倘若能像上述两位考生那样,自我理想是能够服务大众、奉献社会,比如“救死扶伤”“悬壶济世”,自然值得理解和尊重。

青少年学生有自己的主见,我们应该为之欣慰,尽管他们的个人选择未必值得他人效仿,未必值得大面积提倡。毕竟这样的学生并不多,更多的学生还是习惯于随大流:考大学时追逐热门专业,毕业后追求“钱多事少离家近”的所谓“完美工作”。平心而论,这样的选择也是人之常情,无论在任何国家和时代,恐怕率多如此。对于大多数人的选择,我们司空见惯,自然不会有太多质疑;但对于少数青少年学子一些看似大胆而个性的选择,也未必就要大声起来反对和打压,毕竟就像每片树叶都不完全相同,每个人也是不一样的。

最近,有媒体盘点了恢复高考以来的热门专业沉浮录,从最开始的文史哲专业吃香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财经类专业走俏,再到后来的法律、计算机专业各领风骚,以及近几年大数据、人工智能类专业的蹿红,折射出的无不是大时代的风云变幻。不少人总是感叹“我离成功只差一个热门专业”。的确,一些人是因为赶上了时代的风口而一飞冲天,但选择何种专业远非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唯一要素。对于今天的青少年学子来说,想要踩准时代节拍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在紧跟时代热点和个人兴趣之间如何选择,是一门课题。就学生个体而言,追逐名校和热门专业当然没有错,但如果有些学生愿意始终追寻自己的“初心”,坚持自己的选择,至少未来不会后悔,也有较大概率收获成功和快乐。

其实,“勇敢做自己”是困难的,对青少年学生而言更是如此。这和人类的从众心理有关,不能苛求青少年学生。不仅如此,在当下的社会,过于固定而单一的成功成才标准也在不知不觉中对青少年学生施加影响。比如,最近有媒体报道,一到暑假,青少年学生就成为整容的主力军。学生们之所以容易受社会上对“高颜值”的盲目追捧所影响,一方面固然是出于爱美之心,但缺乏主见、追逐流俗的心态也毋庸讳言。但这样的行为是否就是“洪水猛兽”?恐怕也不必过于担忧。其实,这在当下许多国家都是常见现象,而且青少年学生大多处在叛逆期,只要不伤害他人,征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对自己的外貌做一些技术处理,也不必大惊小怪。

古人云,“唯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能够配称得上英雄、名士的牛人自古罕见,但倘若当下的一些青少年学生做出了“不流俗”的选择,我们大可不必一味“捧杀”或“棒杀”,具体进行分析,以包容、淡然的姿态应对,应该是值得提倡的选择。(杨国营)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