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满足越来越“挑剔”的电影观众

2018-08-13 16:23:59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电影的主流价值观和创作质量始终是电影制作的核心,只有更多高质量作品的出现,才能真正推动电影市场良性发展,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

pau704244_05.jpg

近日,电影《爱情公寓》凭借情怀牌吸引大批观众观影,然而上映后受到人们热议,观众直呼“挂羊头卖狗肉”,电影口碑一落千丈,单日票房成绩和排片率逐步下降。不难看出,中国观众正通过自身的评价和行动对炒作电影表示“不买账”。

近年来,观众越来越重视电影的质量,不少所谓的“大制作”的电影也时常遭遇滑铁卢。2017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鲛珠传》等电影身披“大IP+小鲜肉”利器,票房也均未达到预期;2018年7月,“筹备6年,耗费7.5亿成本”的奇幻动作大片《阿修罗》上映仅三天,就因票房不佳紧急撤档。反观近来的高票房电影,从《红海行动》到《我不是药神》,口碑大多处于良好到优秀的区间。由此看来,观众对于电影作品的选择和甄别能力正在不断提高。

针对这些情况,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尹鸿认为,目前中国电影观众确实呈现着愈加成熟的趋势。一般来说,在电影市场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会进入稳健调整时期,观众对电影的品质、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近年来,中国电影电影市场正在不断扩大。2017年,中国电影票房为559.11亿元,远远超过排在后面的日本等国家。2018年8月5日,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达到400亿,比2017年提前了近一个月。正是中国电影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让观众在电影市场的大浪淘沙中,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对电影的品质越来越挑剔。

观众的这种“挑剔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尹鸿表示,一方面,对于电影的鉴别能力大大提升,观众能更直接的鉴别什么是好电影,什么是坏电影。目前,“大IP”“流量明星”已经不足以使电影让观众认可,一些电影尽管前期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宣传营销,但结果却不尽人意。反而,一些在营销过程并没有激起过多水花的电影,因为其优质的内容创作,获得了超预期的结果。像《我不是药神》这样反映社会现实的电影,即使没有进行过多宣传,也抓住了很多观众的心,最终获得超过30亿的票房。

另一方面,观众对电影的选择能力进一步提升,在观影时会主动选择什么是适合自己的电影。这种选择能力的提升是在中国电影观众的总体特征中显现出来的。据新传智库《中国电影受众市场研究报告2017》显示,中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24岁,25岁以下占73.6%,大学以上学历占86.4%。这批人因年龄特点和生长环境,个性化需求更加突出。尹鸿表示,目前中国电影观众的主动性大大增强,不再被动接受电影宣传的内容,而是主动出击,了解电影内容是否真的适合自己。

因此,面对观众的不同需求,电影的创作也需要更加多元化。既要有像《西虹市首富》那样能带来娱乐“笑果”的电影,也要有《我不是药神》那样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出现。但其中最重要的,尹鸿认为,电影的主流价值观和创作质量始终是电影制作的核心,只有更多高质量作品的出现,才能真正推动电影市场良性发展,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需要。(海外网 介瑾)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责编:介瑾、孟庆川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