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载盛唐文化,今承丝路精神

2018-11-06 07:27:18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诠释丝路故事、解读丝路文化、传播丝路精神,大唐西市博物馆以“丝路”为主题构建陈列体系,自2010年开馆以来,已举办近百场弘扬和传承丝路精神的宣教活动,接待海内外观众逾500万人次,不断探索着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rmrbhwb2018110610p26_b.jpg

贵霜帝国金币(图源:大唐西市博物馆)

“武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的《少年行》描绘了一幅欢快明丽、恣情迈逸的盛唐风情图。诗中繁华热闹的“金市”便是当时唐都长安城最负盛名的国际化贸易中心——西市。

据史料记载,隋初宇文恺遵隋文帝旨意在汉长安城西南方建大兴城,并在廓城东、西两侧设“都会”“利人”两个贸易市场。至唐初,大兴城改名为长安城,两市仍承旧制,因两市分设于城市中轴线朱雀大街东西两侧,依其方位而称“东市”和“西市”。前者经营国内贸易,后者紧邻西去丝绸之路的出口——长安城西开远门,对外贸易十分发达,四方辐辏,商贾云集,成为隋唐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

1300多年后,大唐西市博物馆在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上拔地而起,以保护性发掘的方式,再现了绵延千载的西市盛景。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古丝绸之路上唯一的集市类遗址博物馆,也是中国目前唯一一家非国有国家一级博物馆。笔者采访了大唐西市博物馆馆长王彬,据她介绍,博物馆馆区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1万平方米,其中遗址保护面积0.25万平方米。馆藏文物2万余件,上起商周,下迄明清,以承载盛唐文化、丝绸之路文化、商业文化的西市出土文物为主。

西市遗址 繁华留迹

走进大唐西市博物馆一层大厅,被誉为“活的穿越、镇馆之宝”的唐长安西市遗址赫然出现在眼前,无声地述说着千年前大唐西市四面立邸、珍品汇聚的辉煌景象。

历史上的西市面积有1600亩,纵横向各有两条街道,构成九宫格格局。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中以“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形容长安城棋盘式的整体布局,而西市也沿用了这种规划方式。西市平面呈井字形,南北约1031米,东西约927米,四面均有围墙门址,围墙内有沿墙平行的街道,内部南北向和东西向各有两条街道,将整个西市划成9个矩形区域。这9个矩形区域均四面临街,便于开展商贸交易。

现存西市遗址主要由东北“十字街”遗址、“石板桥”遗址、道路车辙遗址、店铺房基遗址、排水渠遗址等部分组成,分别以裸露原状和玻璃覆盖两种方式展示。“十字街”北侧有一处东西5.5米、南北1.75米的“石板桥”,由7块石板铺就,石板间有铁卡相互固定,这一技术在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中也有使用。“石板桥”附近路面上还有若干条宽约1.3米的车辙痕迹。经考证,这一宽度与唐皇宫大明宫、兴庆宫石门槛上的车辙宽度相当,体现了唐朝的车同轨制度。“石板桥”东北方向不远处,残存几间房屋墙基,当是旧时西市店铺遗址。

在大唐西市博物馆,千年古迹以最原始真实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不仅展示出先人在交通、排水、建筑、城市规划等领域的智慧,还带领观众穿越1300多年的历史烟云,想象当年商旅络绎不绝、游人摩肩接踵、店铺鳞次栉比、货品广集四海的大唐西市盛景。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从这里走向世界,西域的宝马、香料、风俗由丝路传至中国。大唐西市不仅是繁荣的国际贸易中心,同时也是联通东西文化的枢纽,在世界文明交流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商品遗珍 工艺精巧

作为国际化贸易市场的西市,这里出土的文物带有浓郁的商业气息和生活气息,也反映出当时工艺的精巧。

博物馆展出两件西市出土的陶扑满,类似于现代人使用的储蓄罐,是一种储钱工具。

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时已有扑满,在文献中常被称作“缿(xiàng)”。因扑满在实用中具有“满则扑之”的特点,故很少有完整的扑满留存。而这两件罐状陶扑满,罐体饱满,形制完整,顶端均开有一条可放入钱币的狭口,还有一个供插系绳子的小眼,没有使用痕迹,可能是未售出的商品,因其存世量少而倍显珍贵。

2006年,考古人员在西市遗址清理过程中,采集到60枚釉陶丸,除几枚残破外,大部分保存完好。陶丸的胎和釉层均较薄,色彩分黄釉、绿釉,规格有直径2.5厘米和1.5厘米两种。它们与弹珠游戏所使用的实心弹丸不同,腔内中空,摇动时可以感觉到内装有硬核,从而被鉴定为一种珠算工具——“珠算板”上的算珠。中国古代长期使用筹算,一般认为珠算萌芽于宋元,至明代才取代筹算成为主要计算方式。西市出土的这些唐代釉陶算珠可称为重大发现,不仅为前人所著《数术记遗》中所提到的“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提供了实物资料,也说明唐代已有简易珠算,开始从筹算向现代珠算过渡。珠算这一当时被认为先进的计算方式在西市出现,是唐代西市商业繁盛的重要标志。

“谁截小秋滩,闲窥四绪宽。绕为千嶂远,深置一潭寒。”陆龟蒙诗《太湖砚》表达了唐代文人对文房四宝之一砚台的珍爱。西市出土的两件十二峰灰陶砚,展现了唐代高超的制砚工艺和雅致的审美情趣。第一方陶砚通高12.5厘米,砚面径13.5厘米,总体造型为山峦形,三足,带盂箕形圆砚。山峦分里外两区环绕于陶砚外沿,高低错落。三足上部和砚首主峰正面各塑有一个高额瞠目、肌肉发达的半蹲力士作负山状。第二方陶砚略小,有残缺,造型与前者相似,但局部特征有明显差异,残足正面饰有堆塑的莲花纹样。这两方陶砚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十二峰陶砚”造型相似,体现了古代文人将湖光山色与文房用具结合的审美意趣。

汇通东西 文化交融

大唐西市博物馆还收藏了大量与丝路主题相关的文物,这些文物多带有东西文化交融的特色。

西域文化对中国传统染织图案影响最大的是联珠形式。隋代何稠曾成功仿制波斯金锦线绵,唐代以后这种图案形式被吸收消化,成为兼具中西特色的联珠团窠。馆藏“中窠对马纹织锦”,团窠内为两匹造型独特、线条流畅的写意马,马腹圆圈纹中织汉字“午”,团窠间饰花朵和古波斯文字,充满异域风情。西域文化还为中国染织品带来了新的表现题材。“对格利芬织锦”以两个背向回首的格利芬为团窠内饰,格利芬是古希腊传说中的神兽,鸟首、立耳、狮身、卷尾、带翼。团窠间缀有古波斯文字,具有鲜明的波斯风格。

胡风胡俗还进一步影响到时人的衣食住行。《新唐书·车服志》记“开元中……士女衣胡服”,《新唐书·五行志一》谓“天宝初,贵族及士民好为胡服胡帽”,描述了开元天宝年间胡服盛行的社会潮流。博物馆展示的唐代彩绘釉陶戴笠女骑俑,女俑头戴黑色帷帽,上身内穿窄袖绿色长衫,外套圆领半臂,下着红色长裙,其中窄袖袍服和间裙都是受胡风影响产生的装束。三彩调鸟男立俑,男俑头戴幞头,微向左偏,身着翻领窄袖胡服,腰系带,双手各持一小鸟作调耍状,神态悠闲潇洒。

大唐文化也深刻影响了当时到访的外国友人。唐长安城广迎四方宾朋,来自丝路沿线各国的人口达数万之多。他们的身份主要是使臣、商贾、僧侣、学生、伎艺,也有少部分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唐代权力机构。展厅里绿釉胡人午狮纹陶扁壶、三彩胡人陶哨、回鹘王子葛啜墓志等文物,不仅反映出盛唐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更是东西方文化深入互动的生动写照。

创新文保 促进交流

诠释丝路故事、解读丝路文化、传播丝路精神,大唐西市博物馆以“丝路”为主题构建陈列体系,自2010年开馆以来,已举办近百场弘扬和传承丝路精神的宣教活动,接待海内外观众逾500万人次,不断探索着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的新路径。

在常设展览“丝路起点 盛世商魂”之外,大唐西市博物馆还设有专题展览“货币中的丝路故事”,以时间为轴、以地域为纬,通过48个古代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枚货币,管窥丝路沿线各国各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面貌,映射出丝绸之路的千年辉煌。

博物馆开发了多种文创产品,如造型独特的王莽“国宝金匮直万”款U盘、“中窠联珠对鸟织锦”图案杯垫、以西市遗址出土陶瓷羊为原型制作的存钱罐等,拉近了文物与大众的距离。此外,还举办了“未成年人跳蚤市场”等社会教育活动,让青少年体验盛唐商业文化与西商精神。博物馆赋予活动强烈的仪式感,开市前带领孩子们以诚信经营、文明经商为主题进行宣誓,开市时敲开市鼓,闭市时击闭市钲,让孩子们在感悟历史的同时接受诚信教育。

据悉,大唐西市博物馆已与丝路沿线16个国家、22座博物馆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引进来”和“走出去”并举,不断为促进文化交流增彩添色。2014年4月,大唐西市博物馆举办的《陕西皮影展》在吉尔吉斯斯坦国家历史博物馆开展,开创了中国非国有博物馆走出国门办展的先河。2018年5月,大唐西市博物馆成功引进《欧亚大草原早期游牧民族文化——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这是哈萨克斯坦中央国家博物馆首次走进中国,该国国宝级文物“金人”也得以在大唐西市博物馆供国人观赏。(党亚杰)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11月06日   第 10 版)

原题:丝路起点上的璀璨明珠

责编:戴尚昀、李鹏宇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