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干部的难,请您多理解

2018-11-12 06:39:32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在基层一线的女干部,想要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做一名对社会有责任、对家庭有贡献的新时代女性,却不是那么容易。

640.jpg

【学习小组按】

习近平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促进男女平等,发挥妇女在各个方面的积极作用,组织动员妇女走在时代前列,在改革发展稳定第一线建功立业。”

小组发现,在基层一线的女干部,想要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关系,做一名对社会有责任、对家庭有贡献的新时代女性,却不是那么容易。

一个基层女干部有多难?工作难。部分单位“特殊照顾”和言语歧视,如少派任务、少安排出差等,甚至有个别男性领导称“出差不带女性”。顾家难。在家庭中承担着妻子、母亲、女儿三重角色,任何一个支点偏移了,家就变了样。安定难。加班多,圈子窄,年轻女干部表现出结婚年龄越来越晚的趋势。特别是乡镇单位,单身大龄女青年越来越多。

学习小组邀请了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吕德文为大家讲讲为何难,难在哪,怎么破。

“妇女能顶半边天”!这句曾经响彻全国、鼓励妇女走出传统角色,走入公共领域的话,而今在地方公务员已成现实。据统计,地方新录用公务员中女性比例明显提高,2015年已达44.1%。而根据我们的调研,这一比例还在持续上升,妇女干部是基层工作中名符其实的“半边天”。然而,基层工作本身具有特殊性,而妇女干部因家庭事业等方面的权衡问题,在基层工作中面临更多挑战。

基层“粗糙”的工作令她们很受伤

基层事务细小琐碎且无规律,以及“面对面”的工作特征,与中国传统女性角色存在一定冲突,女性柔弱的刻板印象,似乎并不适合承担如此繁重的工作。更关键的是,女性在家庭中的责任往往多于男性,基层工作的无规律显然不利于女性承担家庭责任。别的不说,由于白天农民通常不在家,基层的很多工作得安排在晚上进行,这一点就足以使基层妇女干部难以兼顾家庭和事业。甚至很多工作要有效果,非得安排在晚上,比如当前的精准扶贫等工作,我们在调研中亲眼看见,一位乡镇扶贫干部为了避免扰民,晚上到贫困户家入户访问。结果,贫困户的女主人并不友好,将扶贫干部晾在门口。扶贫干部毫无办法,只能在昏黄的路灯下等着贫困户的良心发现。

长期以来,基层工作甚至还是比较粗糙的。群众中总有先进分子、落后分子和中间分子,基层干部必须善于团结少数积极分子作为骨干,并凭借这批骨干去提高中间分子,争取落后分子。关键时刻,还需要敢于碰硬,敢于教育和批评落后分子。绝大多数群众工作,单讲政策、法律是无效的,而是要经过艰苦的思想工作,将党和政府的意图转化为群众的意愿,才能把工作做好。

笔者在基层调研中发现,几乎每个在一线开展工作的基层女干部,都受到过不少委屈。一些年轻的女干部,因工作经验不足及心理素质较为脆弱,还都流过不少泪。其中一个乡镇的女干部在接待一位缠访者时,被缠访者用当地最具侮辱性的语言羞辱,还当众扯破了该名女干部的衣服,致使这位乡镇女干部精神大受刺激,多年无法正常上班。

女性“中坚干部”现象如何看

笔者发现,凡是上世纪90年代成长起来的基层妇女干部,都有共同特点:泼辣、干练。在全国的绝大多数乡镇,四五十岁的中年干部基本上都是基层工作的骨干,他们是名副其实的“中坚干部”。这些女性“中坚干部”,家庭任务已基本完成,又有足够的基层工作经验,做起事来一点也不亚于男性干部。笔者在华北某乡镇调研时,发现绝大多数核心部门的负责人都是妇女干部。不同人对这一现象的解释不太一样,但事实是,乡镇党委政府几乎每年都会调整部门负责人,这就意味着,绝大多数“中坚干部”,无论男女,都轮过多次岗,做过多项工作。

在这个意义上,到了“中坚干部”这个层次,经验而不是性别因素,才是影响基层工作的关键。但是,对于年轻干部而言,性别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基层妇女干部的比例比较低——这或许和性别歧视没有多大关系,而是较为“粗糙”的基层工作环境的确不适合女性干部。

近年来,随之基层治理现代化的持续推进,基层工作的规范化、专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基层工作的粗糙特征,为妇女干部提供了不少舞台。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基层工作不再有“男性特质”。伴随着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建设,依法治理成为基层治理的重要准则,群众工作也越来越讲究依法、规范。过去常有的讲策略、硬碰硬的工作方法,渐渐为规范有序的工作方法所代替。二是基层治理现代化本身就意味着工作的合规性成本的增加,上级督查考核检查不断,需要大量的办公室工作。

女干部能更多走上基层领导岗位吗

一旦基层工作“机关化”、“办公室化”,女性干部往往更有优势。正常情况下,女性在从事后勤、文字等办公室工作中,往往更为细心。通常情况下,每个乡镇都有写大材料等“写手”。在实践中,承担“写手”角色的很多都是年轻的女干部。甚至于,一些“外务”工作也可能由“巾帼英雄”承担。我们在某地调研时发现,当地几个乡镇的拆迁办主任和主要工作人员都是女干部承担,一问原因,除了年轻公务员里女性比重越来越大外,这些自称为“巾帼拆迁队”的妇女干部,工作作风硬朗而不失细致,反而有利于开展群众工作,有助于拆迁工作的顺利开展!

随着基层工作的转型,越来越多的年轻女性加入了基层公务员队伍,很多乡镇甚至还面临“阴盛阳衰”的局面。但基层领导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干部中,女性干部仍然极少。在笔者调研的绝大多数乡镇,党政班子十几个班子成员里,往往只有一个女性干部。并且,这些女性干部还可能被安排从事在基层工作中不太重要的教科文卫工作。我们的调研经验,亦验证了相关统计结果:妇女参与决策和管理的状况有所改善,但参与水平仍然有限,担任正职的女干部偏少,且越到高层比例越低。

造成这一结果的客观原因是,基层妇女干部比例的急剧上升,还是近几年的事情。而80后干部欲提拔到重要岗位,还需要几年时间。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女性干部还是存在难以克服的职业瓶颈。有研究表明,中国男女的劳动力参与率是全球最高的,高达90%。以至于人们调侃,真正撑起中国崛起的,其实不是中国男人,是那些25-55岁之间,当妻子、母亲、女儿还要出去工作,和这个世界厮杀的中国女人们。但问题亦出在这里,年轻女干部要完成结婚生子的家庭任务,必然会对职业晋升带来影响。这也就不难理解,基层的女性领导干部,往往要付出比男性更大的努力。

上升基础还在走进群众

笔者访谈过乡镇的两个女性领导干部。一位担任乡镇纪委书记,其丈夫在县城某机关工作,大儿子已经上大学,小儿子还处于哺乳期。从其高龄生二胎的行为可见,她的家庭是非常幸福的。但即便如此,她一点也不敢耽误工作。请了个保姆每天跟随其上下班,只有到中午的时候才能和宝宝呆在一起。据其所言,她几乎没有在晚上12:00之前休息过,都得忙完工作忙家务,“幸亏身体超棒”。

另一位女性干部担任副镇长,分管征地拆迁等重要工作。笔者一到这个乡镇调研,她的同事无一例外都赞扬其工作硬朗,比男性干部还扎实肯干。她也自嘲,把自己当男性干部,冲锋在前的事情从不退缩。这几年基层工作虽然规范了不少,干群冲突亦不多见,但在基层领导干部层面,工作压力反倒是加重了不少。比如,无论是纪检工作还是征地拆迁工作,都是基层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而做好这些工作,不付出足够的时间精力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就意味着,基层妇女干部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基层女性领导干部的增加。基层工作的逐渐规范化,可以吸纳更多的基层女性公务员,她们如无太大的上进心,基本上是可以兼顾家庭和事业的。一旦基层妇女干部要走上领导岗位,便意味着她们得被迫放弃一些个人爱好和家庭责任。

在很多乡镇党委政府,一个新的基层工作生态正在形成:年轻干部和“中坚干部”分掌“内务”和“外务”。这一生态暂时缓解了基层的年轻干部尤其是年轻女性干部的压力,他们可以从事较为单纯的办公室工作,而不用做太多的群众工作。但是,无论基层治理现代化发展到何种程度,基层工作的特征并不会根本改变,它归根结底不是机关工作,行政工作必须建立在群众工作基础之上。一旦这部分“中坚干部”退休,八零后的年轻干部仍然得走出办公室,深入到一线中去锻炼群众工作能力。

我们有一个设想:随着基层治理的转型,基层的主要任务从管理转向服务,基层女性干部反而可能有更大空间。毕竟,即便是作群众工作,在服务性工作中,女性干部并不亚于男性干部。更大的可能性是,她们因了解社会,理解家庭事务,更适合做基层工作。

(来源:学习小组)

责编:刘思悦、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