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环画:小“个头”中藏大学问

2019-01-31 07:06:47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人们的恋旧情结是其中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优秀的连环画经得起细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u=2068711047,1117486152&fm=175&s=0F2046815C33CADA1EACB80103007092&w=639&h=426&img.JPEG

资料图(图源:视觉中国)

近年来,各类绘本书大量涌现,其中一些绘画技巧娴熟、文字表达精炼,读来令人津津有味。也有的绘本画得草率、粗糙,没有应有的美感。还有的绘本,封面上标注作者是著名画家、大师,但是绘本质量与这些头衔极不对称。看到参差不齐的各类绘本,笔者不禁想到新中国成立后老一辈的连环画画家们,他们创作中的那种情怀、那种认真,令人感怀。

连环画是“图画+文字”的一种小开本图书,俗称小人书。连环画虽然“个头”小,但是有大学问,极为考验画家的美术功底和综合艺术素养。连环画在中国有上百年的发展历史,优秀的连环画,能将深奥的道理、复杂的故事用生动的绘画方式进行表达,具有直观性、可读性和审美性的特点。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连环画画家,如徐燕孙、卜孝怀、任率英、王叔晖、钱笑呆、赵宏本、刘继卣、贺友直、程十发、顾炳鑫、姜维朴等,他们的名字至今被人铭记。他们创作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杨门女将》《山乡巨变》等连环画杰作,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更是影响了几代人。

上世纪90年代之后,由于电视的普及、动漫和电子游戏的流行,加上文化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性,连环画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可是近年来,很多人怀念起连环画,一批曾经广泛流传的经典连环画重新出版,一批“连迷”涌现,连环画码洋持续攀高,整个连环画市场出现回暖的趋势。在笔者看来,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现象,人们的恋旧情结是其中一个原因,更重要的是,优秀的连环画经得起细看,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连环画尽管在一段时期内被人冷落,但是经典性的、代表性的连环画,无论是昨天、现在还是未来,其艺术光芒都难以掩盖。从内容方面看,曾经广为流传的优秀连环画,讲的都是老百姓家喻户晓的故事,宣扬的是正义和善良的价值理念,这为连环画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从绘画方面看,很多优秀的连环画都借用了中国画中的白描手法,描绘的人物、动物、草木等造型严谨、生动传神、透视准确、构图有新意,具有电影导演的场面调度意识。

传统的连环画,将来能否真正回归大众,没有人知道,但是老一辈的连环画画家们,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巨大的艺术财富,还留下了一笔精神财富。

首先是强烈的时代情怀。例如徐燕孙,原本在工笔人物画方面,已经有很大名气。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响应国家大力发展连环画的号召,他毫不犹豫地进入这个创作队伍,并且很快成为这个领域的领跑者。上世纪50年代创作的连环画《三打祝家庄》《火烧赤壁》《古城会》,成为典范之作,直接影响了连环画的创作走向。类似他这样的连环画画家们,对国家、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连环画,不是为了名利,对小小的连环画,没有任何偏见。

其次是扎实的造型本领。连环画虽然只有巴掌大小,对于造型却有着极高的要求。然而扎实的造型本领不是天生的,需要不断进行锤炼。例如女画家王叔晖,为了创作连环画《西厢记》《木兰从军》《梁山伯与祝英台》《杨门女将》,她每天都认真作画,为了把一件蟒袍画得更加逼真,她一画就是3天。她曾说:“必须胸有成竹,才能提笔作画。”再如刘继卣创作连环画《东郭先生》《鸡毛信》时,为了画好老虎、狼和羊等动物,他反复琢磨,画的草图多达几百张。正是老一辈连环画画家苦练出扎实的造型本领,才使得他们的作品形象传神,备受认可,成为一代大家。

最后是过硬的创作作风。创作优秀的连环画,必须深入到生活中。生活是艺术创作之源,尽管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道理,但是真正行动起来则是蜻蜓点水、走走过场。连环画是“全要素”的美术创作,必须在生活中捕捉艺术灵感。大家都知道贺友直的《山乡巨变》是中国连环画的一座高峰,殊不知,为了创作,他曾经到湖南资江农村,与当地农民同吃同住打成一片,在细致入微的生活体验中,他对农村风光、生产生活用具、农民形象和性格,有了全面、充分的了解。他用3年多的时间,几易其稿,以工匠精神,创作出长达396幅的《山乡巨变》。

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任何类型、任何方式的美术创作,都需要做好基础性的功课。一个人如果对美术没有虔诚的态度,造型功夫不到家,创作态度马马虎虎,那么美术之路肯定不会长久。从这个意义上说,老一辈连环画家们具备的精神品质,在如今依然需要传承发扬。(河东)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9年01月31日   第 07 版)

原题:“小人书”有大气象

责编:戴尚昀、牛宁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