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课程应真正受到重视

2019-03-15 08:13:19来源:光明网
字号:
摘要: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019年3月3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研究员王灿龙在接受记者专访时强调:“要推进‘大学语文’课程改革,加强‘大学语文’素质教育,改善大学语文课目前的教学状况。”

大学语文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母语理解与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6年,教育部高教司在《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中曾明确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

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决定了它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承担着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使命。大学生人文素养是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是内在气质和外在精神的综合表现。人文素养的形成离不开人文知识的学习,而人文知识体系的构建又离不开语言、文字、文学等知识。大学语文课程则恰好承担着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文学经典鉴赏能力、人文精神的内化和创新能力的任务,所以,归根到底,在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程是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

其次,大学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决定了它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道德精髓、现代价值和传承理念。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大都保存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代典籍中,要传承和弘扬,就离不开传统优秀经典的阅读和学习,而大学语文课程则是指导大学生阅读传统经典、吸收传统文化精髓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大学生的自主阅读意识和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再次,大学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决定了它在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中承担着母语教育的任务。汉语是我们的母语,是我们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在发展过程中,汉语超越了时间及空间的界限,为不同时代、不同方言区的人们所使用。可以说,汉语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近年来,高校各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母语教育弱化、母语理解和表达能力下降等现象。所以,在高校课程建设中重视大学语文教育,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开设来提高大学生的母语素养,是发挥大学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充分体现。

国家教育部早在1996年就提出:“希望有条件的学校,要为大学生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并把这门课程的建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手段。”2006年11月4日至5日,教育部在湖南召开了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时任高教司副司长的杨志坚发表了主题为“大学语文教育是在高等教育层面进行母语教育的一种形式”的讲话。2018年,在《关于政协十二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第1431号(教育类136号)提案答复的函》中,教育部又明确表态:“今后,我们将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指导和支持高校进一步强化‘大学语文’教学地位,提升‘大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高‘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然而,在实际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中,许多高校并不重视大学语文,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课时减少,甚至不开设,这与国家的提倡和要求不想符合。所以,切实做好大学语文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真正发挥出大学语文课程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母语修养、母语文化认同以及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的作用,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高天霞 河西学院文学院副教授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