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建一个群”:别让基层工作被“留痕”折腾

2019-05-10 08:58:44来源:澎湃新闻网
字号:
摘要:反对形式主义,体现在工作方法上,而实质在于人心。

一个单位只能建一个微信群,非工作时间不发布工作信息。近日,珠海市香洲区印发《香洲区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工作措施》,其中的这两项规定引发点赞,很多人期待自己单位也实施类似规定。

基层政务部门建立微信工作群的本意是方便沟通,促进信息交流,消除上传下达的障碍。在其诞生之初,多数人感受到了这一新通信技术带来的便利。以往需要短信群发或者挨个打电话,现只需要在群里一次发布即可,而且能够及时收到群成员的回馈,效率大大提高。

然而,微信工作群的特点,决定了成员结构始终是存在一个“中心”的。这个“中心”可能是领导,可能是发布信息的人员。对于普通群成员而言,工作信息的交互渠道越方便,自己所要处理的信息就越多,而微信群的建立几乎是零成本,自然加大了多数人的信息荷载量。

值得深究的是,为什么基层机关成了微信群消息泛滥的“重灾区”?

对于效率优先的企业,当微信群增加的信息荷载超过一定限度,主导者发现效率不增反降,自然会有所收敛。而在基层机关,如果工作效率的变化无法及时反馈到上级,微信工作群的消息冗余就会不断恶化。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干部平时处理很多具体事务,对接各种各样的条线、任务。每一个条线甚至每一个具体任务都建立一个微信群,对负责下发通知和汇总基层工作信息的干部而言,可能是一种方便,但对于大多数办事的基层干部而言,就成了躲无可躲的困扰。尽管让“数据多跑路”是提高办事效率的捷径,但再宽的“信息高速公路”也会出现堵塞,何况真正回复和处理信息的是人。

近年来,在基层工作评价中,出现了“留痕主义”的苗头。某些单位和领导为了让自己的管理方法显得“科学”,要求处处留痕,让基层干部疲于应付大大小小的总结和汇报。微信工作群也是“留痕主义”的变异,凡事通过微信群通知,“痕迹”是有了,但真正的工作时间被压缩了,甚至挤占基层干部正常的休息时间。凡事要求人在微信群里打卡,是一种形式主义。

数字政务时代,移动办公、电子办公当然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但是,任何技术归根结底是为了人而服务的,更是为了绝大多数基层工作人员所服务的,不能让人气喘吁吁地跟随机器的节奏。现在,手机已成为日常办公工具,也成了离不开的新的“器官”。为了让基层干部轻装上路,他们的手机需要“减负”。

香洲此次出台的措施中,除了要求控制微信工作群的数量、非工作时间不发布工作信息,还提出发言要有内容不得随意刷屏,因专项工作组建的微信群在结束工作后应及时解散等。这些切中了当下政务信息沟通的时弊,难怪受到基层工作者的欢迎。

当然,在实践中,要避免出现新的形式主义。比如,一个单位只建一个微信群,那么会不会出现分散的“小群”?微信工作群成了众矢之的后,冗余信息会不会转移到其他平台上?再者,有的临时性工作确实需要微信群促进沟通,如果拘泥于规定而不敢建群,同样会把规定异化为刻板的教条,让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总之,反对形式主义,体现在工作方法上,而实质在于人心。

一项工作,再繁杂、琐碎,只要是为了促进工作效率,保障和提高人民群众利益,那就不是形式主义;相反,一个多余的动作,只是为了个别人的方便和满足,哪怕只是简简单单地回一句“收到”,依然没有脱离形式主义的窠臼。(王钟的)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