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按】
民以食为天,治大国亦如烹小鲜。中国人的食物里,常常包含着鲜美的滋味和情感的故事。比如2013年,习近平来到一家包子铺,要了二两猪肉大葱包子、一份炒肝、一份拌芥菜,自己买单、端盘子、取包子,带火了“主席套餐”。这就是一顿亲民饭。
那么,除了“主席套餐”里的包子、炒肝、芥菜,习近平的“菜单”里还有什么?
“可把我吃香了”——习近平爱吃百姓饭
热汤面
习近平是陕西富平人,又在梁家河插过队,所以最经常吃的是面食。
1973年,延川县委抽调习近平到赵家河大队驻点。习近平在赵家河吃的第一顿饭,是在聂瑞兰大嫂家吃的热汤面。当时,每户一年才分到几斤白面,聂瑞兰一直没舍得吃。习近平来了,她就把这些白面拿出来,给他煮热汤面吃,还打了一个鸡蛋。
习近平走后,聂瑞兰才发现碗底下压了一斤二两粮票和三毛钱。这可超过了热汤面几倍的价值。
七年唯一的一碗白米饭
除了白面金贵,那个年代,大米也不经常能吃上。
习近平插队时和李印堂关系很好。他在铜川当工人,有一次回家,带回来一两斤大米。李印堂母亲把这大米细细地洗干净,蒸了一锅喷香的白米饭,让他趁热赶紧给习近平送去。这是习近平插队七年吃过的唯一一碗白米饭,他激动地说:“可把我吃香了!”
地道陕北农家饭
2015年,习近平回到梁家河,看到梁家河生活条件更好了,白米饭也早已不是稀罕物。吃饭时间,习近平和当年的“小伙伴们”围坐在一起,那天的午饭,有油糕、羊肉、鸡肉、酸菜、饸饹、南瓜……都是地道的陕北农家饭。他还用那大海碗,吃了满满一大碗羊肉。吃完以后,他说:“咱们这羊肉还有没有了?我离开咱梁家河这么多年了,走到哪里也没吃到过这么香的羊肉。”
糯米榯
不仅在梁家河,习近平在各地任职时,吃老百姓的“土饭”都吃得很香。
在宁德时,习近平有一次去福安县的坂中畲族村调研。畲族待人最高的礼节是吃“糯米榯”,就是大米煮熟,合着花生、芝麻一起做成团,取个“时来运转”的好兆头,吃的时候要用手抓。怕他不习惯,别人要给他拿一双筷子,他说:“那怎么行?人家用手抓,我们也用手抓,你拿了筷子不是让人家觉得,你当官的吃东西都和老百姓不一样么。”说着他就也跟大家一样盘腿坐在那里,抓起一块,放进嘴里,还连连向畲族的群众竖大拇指,说很好吃。
“就这些啊,多了就没有了。”——习近平饮食很朴素
家风使然
习近平爱吃“土饭”,因为他自己的生活就很朴素,这还要从他的家庭说起。
王幼辉是习近平在正定的老同事。一次他去北京开会,习近平留他在家里吃饭。“我倒想尝尝副总理家的饭是什么味道。”王幼辉想。当时习近平对服务员说:“告诉厨房,今天有客人来了,多加……”说到这儿,他心里又想肯定是吩咐多加两个菜,结果习近平说的是:“……多加一副碗筷。”
吃饭时,习近平的父亲习仲勋也在家。饭上来了,是陕西的米粉面,“吃起来酸溜溜的”。饭后习近平让他舀一碗汤喝。他一看那个锅里,是鸡汤,但是汤炖得非常淡,没什么味道。他心想,这顿饭吃得可真简单啊!
王幼辉到省里工作后又回正定看习近平。习近平就自己掏钱买了两个罐头,又抓了两把米,放在一个很小的铝锅里蒸米饭。最后蒸出来就是每人一碗饭。习近平说:“就这些啊,多了就没有了。”没有汤,他们就一人倒了一杯白开水喝。
一碗自制的汤
在外工作不在家吃的时候,习近平最常去的地方是食堂,但是有时误了饭点,也有可能吃不上,只能自己随便做做。有一次,习近平刚从乡下赶回来,食堂只剩一点菜,馒头彻底凉了,也没有汤了。他就打了一个菜和两个馒头,就坐在那儿吃了起来。还自己做了一碗“汤”,其实就是倒了一大碗热水,往里面放了一点点酱油。正定县委和县政府也搞过“小灶”,其实就是腾出一间空房,摆上桌子椅子,让领导们在屋里吃饭,让服务员把饭菜给他们端过来。习近平去了一次,就再也没去,以后还都拿饭票和大家一起排队。别人问他,他只是淡淡地说:“咱们都是一起工作的同志,我为什么非要到那儿去吃。”
饼干、罐头、方便面
习近平在正定时,因为工作忙,他也经常来不及到食堂吃饭。要是食堂关门了,就到外边买一点儿。如果是冬天,拿回来也就凉了。凉饭也没有的话,他就在办公室吃点饼干、罐头。有时候连方便食品也没有,他就饿一顿。长期下来,习近平就得了胃病。医生检查之后,说他这个情况必须得住院。他一共住了4天院,也没休息,还在病房里开会、安排工作。后来他去厦门条件好一点了,工作也更加忙碌,秘书还是给他买过很多“快熟面”(方便面)。
习近平2012年考察河北阜平时的晚餐菜单,4菜1汤(红烧土鸡块、阜平烩菜、五花肉炒蒜苔、拍蒜茼蒿、冬瓜丸子汤)习近平在饮食上的这种朴素一直延续到现在。
2014年,习近平专程来到福建省上杭县古田镇,出席在这里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午饭依旧朴素:红米饭、南瓜汤、观音菜、炒烟笋……当年滋养了工农红军的粗粮野菜,也摆上了习近平和会议代表的餐桌。同年,习近平在钓鱼台国宾馆设家宴款待连战伉俪。由于两人都是陕西老乡,习近平特别准备了陕西泡馍、肉夹馍以及biangbiang面。
biang字“我把饭钱交了”——习近平刹住公款吃喝
自己吃,饭钱不能少
不论在哪里吃饭,习近平一定会惦记把饭钱交了。一次,习近平去正定西兆通公社听取汇报,还是在食堂吃的饭。吃饭的“桌子”,是公社院里的一块水泥瓦,下面支着几块砖头。没有椅子,他们就蹲在那儿吃,一边吃一边喝白开水。吃完,习近平说:“我把饭钱交了。”当时吃了两个馒头是8分钱,炒白菜是1毛钱,一共1毛8分钱。习近平如数交了饭钱。
2014年,习近平重访兰考,午饭吃的兰考大刀面,开封小笼包和白米饭,还有四菜一汤:干煸菜花、中原大烩菜、红烧羊肉、香菇烧牛肉和冬瓜排骨汤。饭后,习近平依然如数交了饭钱。
2014年,习近平在兰考考察时的餐费收据,按照当时的收费标准和用餐次数交纳了餐费,合计160元整。
请朋友,自掏腰包
如果有朋友来了,习近平也很少到招待所请他们吃饭,即使有也都是自己掏钱。大多数时候,他都是买几个罐头和菜在他办公室招待这些朋友。如果赶上周末,还会和朋友喝两杯酒。也有的时候,他只是去食堂打两个菜,但肯定也会自掏腰包。
《正定翻身记》资料图
来客人,立好规矩
正定县委规定,不允许用公款招待客人。但《正定翻身记》刊登出来以后,记者来得多了,吃饭问题就越来越多地表现出来。他说:“记者确实是‘客人’,这没错,但他们下来可是干工作的。应该让他们吃顿便饭。”
大家都觉得习近平说得有道理。习近平总书记又规定了三条招待准则:第一,礼貌待人。第二,不能浪费。第三,工作餐只允许一人陪客,其他领导干部、工作人员,谁也不能陪同。开始请记者一人吃一碗水饺。后来又改为吃正定的一些小吃,像饸饹面、豆腐脑、烧饼等,既便宜又可口。
如果他陪同外面来的客人吃饭,连他自己那份,带客人那份,全都是他掏钱,而且不要还不行。不该公家出的钱,他向来是“斤斤计较”。
当时在全国还没有先例,正定搞的这项工作有开创性。习近平又做出规定,机关干部、事业单位干部不准用公款吃喝,单位之间也不准互相宴请。
不浪费,杜绝大吃大喝后来在宁德基层调研,他也是按惯例吃食堂、交伙食费,每次由秘书和当地结账,每半个月他再和秘书集中“结算”一次。一顿午饭基本就是吃碗面条,如果菜做多了,他不吃,还会提出批评,让他们拿下去。1989年3月,他牵头制定了《关于地委、行署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若干规定》,主要包括12条,其中一条就是下基层不准大吃大喝,要严格要求按接待标准办伙食,按规定缴纳伙食费。这种节约精神在习近平日后的治国理政中也有所体现。2013年,他在对《网民呼吁遏制餐饮环节“舌尖上的浪费”》材料中批示:各级党政军机关、事业单位,各人民团体、国有企业,各级领导干部,都要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公务接待制度,严格落实各项节约措施,坚决杜绝公款浪费现象。
习近平的“菜单”里都有什么?无非是些家常菜。但这些菜里,我们看到了习近平为民的初心、简朴的衷心和廉洁的决心。
(资料来源:《习近平在正定》、新华网、人民网等)
(编辑/司卿)
(来源:学习小组)
责编:张荣耀、毛莉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