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两天来得正好,赶上了澳门蓝。”连续几天,澳门城市大学协理副校长叶桂平都在忙着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媒体朋友。12月20日,一个特殊的日子。随着一位重要人物的到访,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濠江之畔、南海之滨这座拥有将近四百多年历史的小城——澳门。
现年四十多的叶桂平至今清楚地记得20年前的12月20日,那时北大读研究生的他跟在校的澳门籍同学一起,受到校领导亲切慰问。一夜之间,从留学生变成回归祖国怀抱的澳门同胞,他的激动、兴奋溢于言表,“当天晚上我们收看了澳门主权交接仪式的实况转播,然后连夜张罗了几个朋友去天安门广场等待升旗仪式”。
澳门嘉乐庇总督大桥上风景(王法治/摄)
20年弹指一挥间,叶桂平从澳门科技大学的一名讲师成长为澳门城市大学的协理副校长,澳门人均本地生产总值也从1999年的1.4万美元一路飙升到2018年的8.2万美元,20年间增长五倍。
“澳门特区政府最大的施政特色就是民生福利上巨大的投入力度。”在澳门工作13年的澳门理工学院副教授鄞益奋最有切身感受。
自2006年博士毕业来澳,他见证了三届特区政府在惠民利民政策上的改革创新,从公共巴士车资优惠、水电费补贴,到医疗券、子女出生津贴、书簿津贴等等,特区政府建立了普惠式的福利保障体系,“即使在澳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政府在民生领域的投入也没降低过”。
织好社会保障的“网”,也要搭好锐意进取的“桥”。
晨曦中的港珠澳大桥珠澳口岸人工岛(10月24日无人机拍摄)。(图源:新华社)
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正式开通,将香港到珠海、澳门的陆路车程从3个多小时缩减到了半个小时,粤港澳一小时生活圈由此成型。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支持澳门建设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打造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交流合作基地。
在澳门科技大学副教授沈云樵看来,澳门的未来一定要结合自身定位,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多年在内地求学的经历让沈云樵拥有更加广阔的观察视角,“最近两年澳门出现了一个叫做‘澳觅’的网络订餐平台,类似于内地的美团、饿了么,但是用的人不是很多,目前大概有几百个外卖小哥。”
这两天,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澳门科技大学举办了一场名为“澳门星 航天情 中国梦”的主题展览。其中一颗“澳门星”尤其引人注目,它是在澳门特区政府与国家航天局的支持下,澳门科技大学联合众多科学家与工程师研发的全世界首颗低倾角、低轨道地磁测量卫星。
接受采访的长者和卖萌的小朋友(王法治/摄)
在“澳门星”模型前,一位老汉与不到四岁的孙子认真听讲解。老汉是江苏人,自己的儿子与儿媳在澳门工作定居,两口子平时工作忙,只能由老人家带孩子。“澳门比较小,背靠祖国才会更加美好”老汉表示,带孙子来看展览是为了从小让她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一直在旁边插话,一刻也停不下来的小朋友告诉我,自己有很多很多心愿,最大的愿望是:世界只有好人,没有坏人。(海外网 王法治)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关注“港台腔”微信公号,浏览更多台港澳快讯与深度解读。
责编:陆宁远、郑云天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