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小组:谁还在追捧“特供”?

2020-09-23 19:47:02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image.png

“内部专供”茶叶(图源:网络)

不久前,北京警方一举打掉17个跨省市全链条制售虚构“专特供”白酒的犯罪团伙,起获假冒名酒6600余瓶,外包装材料、标识70余万件。

中纪委网站为此发表评论《这年头,别再追捧所谓的“特供酒”了》,文章指出:成本几十元的散装低端酒,层层加价后,卖到消费者手里高达每瓶上千元。这就是“专特供”的真相。

十八大以来,国家多部门就对“利用互联网销售滥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商品”进行了集中清理整顿,并明确发文“严禁中央和国家机关使用‘特供’、‘专供’等标识”。在一些市县,监督检查“特供”“定制”问题,也成了一项常规工作。可以说,曾经风光无两的“特供品”从源头上就被清理。

目前,在主流的网购平台已经搜不到“特供”“专供”的烟酒制品。可见,那些暗地里流通的“特供品”都是假冒伪劣。

比如,犯罪团伙一般以15到35元不等的价格购进低端散装白酒,生产地点一般选择在偏僻的农村大院,商标、瓶盖、防伪标识等包装材料也有专门的生产商家,酒瓶基本是从酒店回收的正品酒瓶。他们往往会和高档酒店服务员勾结,让服务员开酒时保证酒瓶完好。

这些酒以假乱真的“面子”做得十足,有的酒箱内甚至装有检测防伪商标的仪器。犯罪分子嚣张地说:“许多人用我的酒请客送礼,从来没人怀疑这是假的。”但据办案民警介绍,这些酒往往是小作坊生产,采用河水酿造,灌装设备简陋……这样的生产流程别说卫生条件了,往往还有乙醇含量超标的安全风险。

假“特供品”从运输到销售都下足功夫。因为是假酒,运输时往往纸箱套纸箱,包装下有包装。有的交给下线经营的酒水门店售卖,有的挂在一些酒类网站上招摇过市,有的在咸鱼、转转等二手寄卖平台上守株待兔,有的找微商代理在朋友圈“杀熟”,还有的为了避开网络平台监管而使用“暗语”交易。

“拍品上的暗语字样,是一处知名建筑的缩写,卖家以此暗示该拍品为‘专特供’,所以价格昂贵。”一名业内人士介绍。

除了以上的常规渠道,还有的被精心设计成骗局,引君入瓮。

不久前,温州宣判了一个案子。骗子对受害者谎称自己在某知名酒厂上班,和集团董事长是亲戚,还邀请老板到酒厂参观考察。而受害者不知道该酒厂本就有供访客参观的生产车间。被“忽悠瘸了”的受害者心甘情愿付款1950万元购买了近千箱“假酒”。

image.png

警方查获的虚构“专特供”白酒(图源:央视)

既然源头上遏制住了各类“特供”产品,假特供的生产流程又如此简陋,为何还有人为假“特供品”埋单呢?说到底,还是脑子里“专特供”意识在作怪,要面子,要有亲近权力的那份快感。

20年前,笔者上学时就碰到过一种特供烟。白色的朴素包装,显得特供二字和品牌logo更加醒目,市场价60多元的烟只卖5元。虽然不少人都知道不太靠谱,但还是有很多同学买回家里炫耀。

现在,购买假“特供品”的消费者无非也是这种心理。在他们眼中,这些“特供”的价值不在真实的品质,而在“特供”二字,以及背后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神秘。

据媒体了解,大部分消费者买“特供品”的目的是用于商务宴请、节日馈赠、拜访客户等活动,几乎没有人买来自己用。因为送礼有面子,显得自己人脉广、神通大;请客更能镇住场子,干杯的声音、缭绕的香烟都透着“异于常人”的范儿。

因此,卖“特供品”的犯罪分子也有恃无恐,他们有一套逻辑:“你见过人家收了礼还敢拎着一箱箱去验真假吗?”

一名白酒行业人员说得好:“特供酒、专供酒满足了市场上一部分人对权力的迷恋,它们的出现是某些人心中对权力、特权的变态渴望造成的。”

国庆、中秋佳节将近,小组还是呼吁广大消费者擦亮眼睛,对唬人的“特供品”见一个举报一个。

来源:学习小组 资料来源/中纪委网站、新华社、每日商报、北京青年报、温州晚报等

责编:陈亚楠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