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尘轻扫焕光彩

2021-03-26 08:22:39来源:海外网
生成海报
字号:
摘要:乡村振兴、古村落保护需要更多年轻人带着梦想、知识与奉献精神参与进来。

第一次到屏南是2016年春节,从上海驱车9个多小时才抵达。屏南县隶属福建省宁德市,当时还是贫困县,人口外流是常态。整个县城窝在层层山峦怀抱中,恍若隔世。

走进前洋村,像是走进了时光画廊。宋代、明代、清代、民国,不同历史时间段的古建筑在小村庄中奇妙地保存了下来。老物件在静默中诉说着过往,完整的古村落结构镌刻着曾经的沧桑和温存,野草与残墙,鸟鸣与寒泉,侘寂光景大美而无言。

同中国千万的内陆小村一样,前洋村的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外出务工,留在村庄里的多是老人。逢年过节,年轻人像候鸟一样飞回家乡,燃几挂热闹的鞭炮。然而,在漫长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前洋都懒洋洋地沐浴在似乎静止的时光里。如何激活这样一个古村落?这几年,我们以文化艺术和教育为手段,做了一些实践。

在保护中传承

农村问题是中国乃至全世界共同聚焦的难题。目前,一些村落保护与建设存在审美和功能“一刀切”等诸多不足之处:把古树用水泥栏杆圈起来,建筑墙壁一律抹成白色,修水泥路盖住石板路……简单粗暴、千篇一律的翻新迅速而高效,却破坏了一些乡村本有的文化传承和美的积淀。

真正的古村,不该是“打造”出来的现代化产品,而应该像修文物一样,拂去经年的尘埃,让它焕发出自身的光彩。

在前洋,“焕新”的第一步是修复张氏宗祠。前洋是一个单姓聚居村,几乎世世代代住着张家人,张氏祠堂是这里最重要、也最具有代表性的建筑。“文革”期间,为了避免历代留存下来的牌匾被破坏,村民们把它们摘下来藏到了屋子的间隙里,此后一直没有人发现牌匾究竟藏在哪里。随着修复工作接近尾声,施工队在墙壁和房顶的狭小间隙中发现了它们。这些牌匾多是清代和民国时期的遗存。挂上牌匾,放上木桌竹椅,敞亮的祠堂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屏南县有不少古代廊桥,木拱廊桥营造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前洋村,一座宋代的廊桥静静立在荒野的小溪上,破败得不成样子。记得当初探查时,只见桥上的木质结构被腐蚀殆尽,桥面的石板缝隙中荒草丛生。于是和村里协商,组织工人巩固桥面,重搭屋檐,使古桥重新焕发出旧时风采。

古村落保护和重建工作就是在和时间赛跑。正如那座宋代廊桥一样,前洋很多古建筑已经破败不堪,面临着随时倒塌的风险。更别提一些老建筑内住有居民,他们的日常生活很多时候和建筑保护不兼容。但保护古村落、振兴古村落又不仅仅是修复建筑空间,最终所有的营造都需为人服务,正是这些人所呈现出来的状态、习惯、理念等,构成了文化的长河川流不息。如何把人文艺术理念引进这座小山村,成为我们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元素。

在衔接中融合

前洋离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泉州不远。在古建筑重修中,我们发现了很多古代瓷器碎片,朴拙的青花小罐和小盘被随意地遗弃在坍塌的土墙边,满是尘埃。古官道穿过村庄的中心,延伸向那个古老贸易港口的方向……在和文物专家及当地领导反复讨论商榷后,我们萌生了开设一个陶瓷博物馆的想法,并联系上了中国古陶瓷专家程庸先生。在程先生的帮助下,前洋村在废弃的老宅中,建起了一座拥有完整出口瓷器脉络的中外古陶瓷博物馆。在深山古村中,古老文明与古老建筑相遇相行,见证着历史与荣耀。

除了埋藏起来的陶瓷,前洋还有世代流传的竹编手艺。前洋盛产竹子,上个世纪为周边好几个市县提供竹编制品。前洋竹编有着严格的师徒制传承和训练,不仅选材和工序复杂,而且样式、颜色都有特定规矩,透着匠人的热诚与尊严。当时我们团队里有一位来自意大利的摄影师,正好从事编辑日本竹编艺术品图鉴的工作,看到前洋村留存下来的竹编工艺生活用具时,甚为欣喜并赞叹不已。不过那时,前洋的竹编技艺传承早已面临窘境,随着时代的变迁,愿意学竹编的人越来越少,村里只有两位老人能编出可称得上“工艺品”的竹编。

面对这样的状况,我们意识到前洋的竹编制品暂时不能再像以往一样盛产了,但是其蕴藏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理念却仍旧可以生根发芽。前洋的竹资源仍然十分丰富,于是我们先尝试利用竹材料和前洋村的土技艺创作作品,表达艺术家的思考,引起关注。2017年,我们邀请印尼巴厘岛和美国的8位生态艺术家来到前洋,用一个月的时间探索竹艺术。传统和当代、乡土和国际,就这样奇妙地衔接了起来,共同构建了一个古老而新鲜的前洋。

现在的前洋,是一个“精神栖居”的家园。许多朋友慕名而来,尽兴而归。古祠、古屋、古桥,中外陶瓷博物馆、竹编展览馆和露天的当代竹编艺术,一切都是那样和谐,和前洋的山水一起散发着悠悠魅力。

在田野上实践

乡村建设牵涉到方方面面,实践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阻碍。例如,想要拆换村民家里一堵砌得难看的水泥墙,但村民可能根本不觉得墙丑,甚至觉得拆掉之后风水坏了。两个群体沟通十分困难,需要三遍五遍、不厌其烦地向大家解释,才能把工作向前推进一点。

令人欣喜的是,当地政府很支持乡村建设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村民们也渐渐发现,改造后的村子变美了,有游客来了,收入也增加了。这样一来,大家虽然不一定理解我们的理念,却认同我们的工作,愿意和我们交朋友,纷纷参与到家乡的改造中来。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前洋村仍有很多岌岌可危的老建筑,教育资源、医疗资源也不足。前洋之外的屏南县还有许多可爱却正在消失的古老村庄。要快一点、再快一点,和流动的时光赛跑。

乡村振兴、古村落保护需要更多年轻人带着梦想、知识与奉献精神参与进来。“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精神,于是我们团队尝试着在前洋村和大学之间牵线搭桥,让更多的复旦人来到前洋。村旁的百亩稻田可以当作生物学田野试验场,古祠、古屋、古桥可以作为建筑学、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村里流动的社会是绝佳的社会学乡村变迁研究样本,还可以有中文系、艺术系的同学到这里静心创作……

2018年暑假,前洋复旦大学本科生教育实践基地改建完成,选上课程的同学在前洋不仅学习到了理论知识,还在一线、在田野上实践着自己的所学所思,有效实现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上课的书院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作“山野学堂”,学堂的二楼教室大约可容纳100人,设计顺应当地自然环境,借鉴了宋代古典建筑美学风格,富有文化气息、立足传统定位、具有田园诗意。

从2018年校地合作协议签署至今,复旦已经在前洋古村开设社会实践课程《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油画写生》《植物标本采集》《医疗救助和人文关怀》等,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校地合作也进一步提升了研学、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和村民增收。古村和高校,在乡村建设与振兴中擦出无限火花。

(张勇,作者为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副教授、福建省屏南县前洋村建设艺术顾问)

原标题:拂尘轻扫焕光彩(艺术乡建 添彩乡村③)

——教育与文化艺术的前洋古村实践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3月26日   第 09 版)

责编:吴正丹、孟庆川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