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专家:在中国实现“科技梦想”

2021-07-29 10:27:13来源:国际在线
生成海报
字号:
摘要:这些年,储扎克能感受到中国的科技进步越来越快,引进的人才水平也越来越高。

“小康”,这个源自《诗经》的古老词汇,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对安定、幸福生活的美好期盼,如今已完全变成现实。越来越多在中国学习、工作、成家立业的外国人,他们也因为“小康”,在中国实现了梦想。他们和中国人一起,感受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享受着全面“小康”带来的美好。

今天,我们跟随总台记者一起走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教授、美国专家储扎克,听听他在中国实现“科技梦想”的故事。

2005年,是储扎克第一次来到中国,那年他25岁。储扎克说:“那个时候我觉得我一点都不了解中国,因为在美国,我父母他们对中国的印象就是太老了,他们可能觉得中国还是60年代,还是70年代的样子。”

那一次,储扎克在中国待了三个星期,中国女友带着储扎克去了中国的很多个城市。储扎克说:“我们去上海和苏州、杭州、桂林和她老家,她是南通人。我觉得中国很漂亮,但是我还是不太了解。我在上海,看到路上都有自行车,现在可能不太一样,(那时候)骑自行车比较多,(汽)车比较少,现在可能反过来了。”

4年后,储扎克又得到一次来中国的机会,这次在上海的研究所里,他要工作三个月的时间。这段时间,让储扎克对中国的科研环境有了全新的认识。“2009之前我不太了解中国的研究环境、科学环境,在美国我有好多的中国华侨的朋友,他们都来美国,因为那时候中国的科技不够强,所以他们去那儿就有更多的机会。虽然那个时候科学环境没有今天的好,但是科学家他们还在奋斗中,他们都是非常认真的,中国的科学很快就发展了,所以那个时候我开始对中国的科学感兴趣。”

2015年,储扎克正式来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精密机械与精密仪器系任教。他说,到中国工作是个“必然选择”,“第一个原因是中国的科学发展非常快,2015年的时候,科大他们招聘很多的老师,我和我夫人我们是一个方向的,在美国有同一个学校、同一个系、同一个方向招聘两个教授就是不可能的,这是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但是在科大他们给我们很大的支持,他们支持我们一起过来,这是最大的原因。”

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作的6年时间里,学校为储扎克提供了他想要的工作环境。储扎克说:“他们就看你的科学研究是什么样子,要是你科学做得好,他们肯定会支持你。他们就想帮你解决问题,或者让你发展更快。”

这些年,储扎克能感受到中国的科技进步越来越快,引进的人才水平也越来越高,他开玩笑地说,如果让他现在申请进入中国科大,那他肯定进不来了。

空闲时间,储扎克喜欢骑自行车,在城市骑行,他发现合肥--这座他生活的城市越变越美。“我刚来的时候,我觉得合肥没有今天的美丽,比如说空气不太好,没有那么多的公园,现在空气越来越好,而且好多比较绿色的地方,你可以去那儿轻松一下。”

在工作之余,储扎克还会做一些科普公益活动。前不久他来到了大别山区的一所学校,为这所学校的学生普及科学知识。他说:“我觉得中国的特色就是他们非常看重教育。我们跟非常小的小孩子有一个科普活动,我们利用光学成像,跟他们讲相机怎么操作。虽然我们在那个学校就待了几个小时,但是我们的感受非常多,7岁8岁的孩子他们非常积极(地想要获取知识)。”

来中国的这些年,储扎克不仅学会了讲一口流利的中文,还对中国的“脱贫攻坚”和“全面小康”有了更深的认识。他说:“我觉得小康社会意思就是:社会很健康,比如说有人需要什么,他基本上就可以得到那个东西,他们的基本需求就满足了,这是我的理解。科大他们有驻农村的地方,给当地一些帮助或者资源。中国(能)非常系统地安排这样的活动,(给贫困地区)这样的帮助,每个单位有几个地方他们需要负责或者帮助,我觉得这也是中国的特色。”(记者 王利)

责编:吴正丹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