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儿女》是1964年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一部战争片。由武兆堤执导,刘世龙、刘尚娴、田方等主演。影片改编自巴金发表在1961年第8期《上海文学》上的小说《团圆》,讲述抗美援朝时期,志愿军战士王成牺牲后,他的妹妹王芳在政委王文清的帮助下坚持战斗,最终和养父王复标、亲生父亲王文清在朝鲜战场上团圆的故事。
编剧毛烽根据烈士于树昌的事迹编写了“向我开炮”的情节,突出了本是配角的王成;根据另一位烈士杨根思的事迹,设计了王成手持爆破筒扑向敌人的壮烈结局。影片中王芳的人物原型——文工队队员解秀美,是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
说起令人难忘的电影,我首先会想到长春电影制片厂摄制的《英雄儿女》。这部上世纪60年代拍摄的黑白电影,穿越半个多世纪的漫长时光,至今看来依然让人热泪潸然,热血沸腾……影片最著名的场面,就是哥哥王成在无名高地的激战中坚守到最后,对着报话机向后方大声呼叫:“为了胜利,向我开炮!”随后他紧握爆破筒冲进敌阵,拉响导火索壮烈牺牲……这一经典场景和台词,以真挚饱满的激情和昂扬壮烈的气概,感动了一代又一代观众。
这部影片根据巴金的中篇小说《团圆》改编而成。1952年3月7日,巴金率领“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赴朝创作组”的17名文艺工作者,一起换上志愿军军装,乘车离开北京,于3月20日抵达朝鲜前线,开始了为期半年多的战地生活。他们在第一时间写出了许多感人的通讯、散文和随笔。为了保密,每位组员都给自己起了化名,巴金的化名是“李林”。组员们自觉签署了公约,生活上绝不要求特殊照顾。巴金每天都以普通战士的身份穿梭在硝烟弥漫的战场,和志愿军将士们结下了深厚情谊,也积累了大量鲜活真实的创作素材。朝鲜停战协定签订之后,巴金又提出申请,于1953年8月再次赴朝,又单独采访了5个多月。此时,他心中已经有了写作新作品的计划。在写给妻子萧珊的信中,巴金说:“要写出一部像样的作品,我得吃很多苦,下很多工夫……我从事创作是因为我心中有许多感情,我非写出一部像样的东西来才不白活,否则死也不会瞑目……”第二次从朝鲜归国后,又经历了近7年的长期酝酿,巴金终于在1961年拿出了经典小说《团圆》。作品约两万字,从第一人称的视角,以“我”来现身说法,生动讲述了这个发生在朝鲜战场上,洋溢着浓郁情感和崇高情怀的关于团圆的故事。
为了把这部小说搬上银幕,编剧毛烽和武兆堤在保留原作框架和情节主线的同时,也进行了精心的改编和创造。比如电影的结尾就和小说的结尾略有不同。原作中,王芳生父认出女儿后,并没有马上相认,原因是觉得自己“不能把小鬼从他(指王芳养父)手里抢走”。电影结尾则改编成父女最终相认,王芳同时拥有了两个了不起的父亲。除了细节上的差异,编剧对原作最大的充实和改动,就是更加强化和突出了王成这一英雄人物。王成银幕形象的成功塑造,融合了多位战斗英雄浴血奋战的英勇事迹,鲜明地展现了志愿军战士不屈不挠的战斗意志和大无畏气概,在新中国影视的英雄谱系和精神谱系中闪耀着灿烂而永恒的光辉。这一改动得到了巴金的认可。他在1965年的日记中写道:“看‘长影’故事片《英雄儿女》,改得不错。关于王成的一部分加得好……”
电影《英雄儿女》的主题歌《英雄赞歌》是一首雄浑壮烈、大气磅礴的经典歌曲。“风烟滚滚唱英雄,四面青山侧耳听,晴天响雷敲金鼓,大海扬波作和声……”激昂的歌声一响起,立刻就将人们带入特定的历史场景和情感氛围。“人民战士驱虎豹,舍生忘死保和平”这两句掷地有声的歌词,则鲜明地宣示了战斗的意义和肩负的使命。“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春常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每段结尾重复吟唱的这4句歌词,通过一问一答的巧妙递进,深情而又壮美地构建了一个充满军人血性的情感空间,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充满激情的咏叹和赞美。
这首歌的词作者公木和曲作者刘炽是老搭档,他们还曾为《人民的新旅大》《豹子湾的战斗》等影片合作过主题歌。他们联袂奉献给志愿军战士的这首荡气回肠、慷慨铿锵的《英雄赞歌》,不仅被新中国歌唱家代代传唱,而且还经过和声、配器的各种改编,演绎成手风琴、琵琶、二胡、钢琴独奏等艺术形式,进行多媒体呈现。无论艺术形式怎样改变,那悲壮昂扬的英雄气韵始终一脉相连、一以贯之。
鲜为人知的是,电影《英雄儿女》最初并不叫这个片名。在剧本初创阶段名为《他乡遇故知》,经长春电影制片厂艺委会报送上级单位后,片名恢复为原小说标题《团圆》。公木1961年到吉林大学任教,直至1998年逝世。据毕业于吉林大学的苏电西日前撰文披露,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他曾在公木家中见过《英雄赞歌》歌词的初稿,公木告诉他,这是“刚为电影《团圆》”创作的主题歌。由此可见,在主题歌创作阶段,电影片名仍是《团圆》。后来样片摄制完成进行试映后,才接受一些领导和老将军的建议,将片名改为《英雄儿女》。从《他乡遇故知》《团圆》到《英雄儿女》,片名的变化也折射出影片从个人情感上升到集体情感,从父女情、兄妹情升华到英雄主义情怀的艺术脉络和创作心路。
影片在王成牺牲后的主要剧情,是以妹妹王芳创作《英雄赞歌》为主轴来层层推进的。王芳写成初稿之后说:“都是我当时的真实感情,我是流着眼泪把它写完的。”但另一位战士评价说:“看了歌词的下半部分,只觉得心里很难过,好像怎么也鼓不起劲来。反正总感觉有点软拉巴沓的。”这让王芳觉得很委屈。后来经过反复修改,她在个人情感中倾注了更多的集体情感,在哀婉中添加了更多力量和勇气的元素,终于完成了从小我到大我的转变和升华,收获了更广泛、更强烈的共鸣和感动。影片呈现的这一曲折创作过程,对今天的文艺创作也会带来一些珍贵的启迪。《英雄赞歌》不仅是情深意长的女声独唱,也是磅礴豪迈、响遏行云的大合唱。一个王成倒下了,千百个王成站起来、冲向前。每一个英雄人物都不是孤立和突兀地存在的,他们身后都挺立着舍生忘死、共同奋斗的英雄群像;英雄也不是生活在遥远的地方,而是永远在我们身边呼吸和歌唱,和我们一起感受着时代的光荣与梦想、鲜花和热泪、真情与感动。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新时代正在召唤它的英雄儿女,新时代是成就英雄的时代。让艺术家们真情演绎的英雄形象,继续引领我们,唱响新时代英雄赞歌,培塑新时代英雄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勇前进。(高昌)
(作者为诗人,《英雄赞歌》歌词作者公木孙女婿)
原标题:英雄赞歌,献给英雄儿女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10月08日 第 07 版)
责编:王怡雯、孟庆川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