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世界报》网站12月20日发表一篇观察报道,题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中国化身世界最大科技强国的伟大计划》。全文摘编如下:
量子物理学家卡洛斯·纳瓦雷特·本略克过去从未想过自己会去中国居住,但在德国著名的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工作期间,他决定去上海交通大学面试。
这位38岁的科学家表示:“上海交通大学前几年开设了维尔切克量子中心,而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弗兰克·维尔切克是我的偶像,因此当我发现有那样一个中心时,就决定去试试看。我没想到自己会爱上那里。我喜欢那所大学,在那里工作的人都非常好,我不仅获得了比原来高得多的薪水,还获得了足够的经费来组建一个10人的研究团队。”
他表示:“我研究的量子物理学可以应用于现代技术领域,而量子技术是中国目前技术发展的基本路线之一,中国在这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
中国的确在科学领域投入了大量资金。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研发经费支出达到近2.44万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10.2%。
中国今年早些时候公布的“十四五”规划,为到2025年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设定了路线。为寻求科技上的自立自强,中国决定在这五年中让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
“在其五年规划中,中国会依靠本国科学家。政府会询问这些科学家的意见以及科研将向什么样的方向发展。”在广州一家实验室担任副研究员的西班牙生物化学家阿尔瓦罗·卡斯特利斯表示。
根据官方数据,2020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约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的76.6%。
“其实无需衡量五年规划提出的公共支出,只需看看大企业的支出,有些企业会将30%以上的预算用于研发。”墨西哥工业工程师阿方索·阿劳霍说。现年52岁的他已在中国生活了20多年,现在住在杭州,负责领导一个技术转移办公室。
中国如此庞大的研发投入的成果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已经与美国一样,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科研成果生产国。
前西班牙国家研究委员会研究员、SCImago集团创始人菲利克斯·德莫亚·阿内贡表示:“中国近年来的科研论文增长非常迅速,数量上已超过美国。而且近年来,中国与美国的平均科学影响力之间的差距已在缩小。”
正如阿方索·阿劳霍所述,中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了教育改革,重视技术、数学和物理教育,还对相关基础设施、研究中心和大学进行巨额投资。后来,中国提出了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口号。现在,伴随着经济繁荣,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和健康研究方面进行了大量投资。
阿尔瓦罗·卡斯特利斯表示:“这是一个从未停止发展的国家,这体现在其对科学的某种理想主义上。”
责编:吴正丹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