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代表贝诺特·蒂埃里和马泰奥·马尔基西奥日前在中国日报刊文称,20年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中国和非洲一直在开展南南合作项目,促进了中非之间的知识、技术和发展解决方案交流。非洲可以从中国的农村发展经验中获益良多。
去年11月,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在塞内加尔达喀尔举行,本届会议主题是“深化中非伙伴合作,促进可持续发展,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会议上,中国宣布了未来三年对非合作新举措。
在这一雄心勃勃的合作计划中,农业、粮食安全和全面可持续的农村转型对非洲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
非洲可以从中国的农村发展经验中获益良多。中国用不到全球10%的耕地和不到全球7%的水资源成功养活了约全球五分之一的人口(14亿人)。另一方面,尽管非洲大陆拥有全球60%的潜在耕地,非洲的农业生产在过去30年中增长了160%,但许多非洲国家仍然面临粮食安全问题和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问题。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见证了非洲如何从中非合作中受益。
20年来,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中国和非洲一直在开展南南合作项目,促进了中非之间的技术和优良实践经验交流。例如,国际农业发展基金于2000年初在中国广西壮族自治区为农村家庭引进的成功沼气池技术,后来通过该基金资助的项目在几个非洲国家推广。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还通过在中国政府的资助下建立的南南合作设施,在南方国家之间(包括中非之间)转让知识、技术和发展解决方案。
“绿色长城倡议”是中国自1978年就开始实施的一项植树工程,旨在防止戈壁沙漠扩张,这项工程产生了诸多益处,包括减少了沙尘暴影响,减少了土壤侵蚀,保护了中国的草原,并帮助吸收了数百万吨温室气体。
非盟正在实施一项类似的倡议,即“绿色长城撒哈拉和萨赫勒倡议”,目的是防治萨赫勒地区荒漠化,恢复2.5亿公顷的退化土地,主要用于农业用途。该倡议预计将创造1000万个就业机会,并封存2.5亿吨碳。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则将牵头实施绿色长城倡议的“总括计划”,这将有助于促进投资,建设森林资源,加强农牧业实践和保障供水,同时促进解决该地区部落冲突。这样的倡议可以从中国的“绿色长城”经验中受益匪浅。
但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南南合作并不只集中在技术转让上。在2009年至2018年期间,该基金和中国共同支持了一系列南南合作研讨会,促进了中国和非洲政策制定者之间的交流,这是一项重大进展,因为政策在促进农村可持续转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一目标(消除贫困)和第二目标(零饥饿)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农村改革方面,非洲可以向整个亚洲,特别是中国学习很多东西。例如,中国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被认为是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农村转型的关键因素之一。这项制度对农业生产力、粮食安全和减贫都产生了积极影响。
最后,中非合作不必局限于技术和政策,还可以扩大至具体做法。例如,中国一个备受关注的“做法”是支持吸纳农户加入可盈利的利益链,该做法使农户在符合质量标准的前提下和“龙头企业”之间建立合同关系。
政府部门可以支持农户提高农产品质量,达到与农业企业签订此类合同所需的标准。正如过去几十年在棉花、可可和园艺产品行业所证明的那样,农户和大型农业企业之间的这种“订单农业”也很有希望在非洲实践。这种做法还可以扩展到农业和畜牧业的许多其他领域,塞内加尔家禽业最近取得的成功就是明证。
政府、私营企业和小规模农户之间的这种合作可以带来巨大的生产收益,这是非洲未来30年所需要的。在过去三十年非洲农业的年平均增长率为2%,但却未能赶上人口增长。
因此,粮食生产需要转变模式,以跟上非洲人口的增长,预计到2050年,非洲人口将翻一番。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相信,通过该类型合作以及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正在建立的对小规模农户的支持计划,将有可能实现更公平的粮食体系,能够生产高质量的粮食,并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为生产者提供体面的收入。
非洲可以从中国的经验中受益匪浅,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完全有能力促进农村和农业方面的此类合作。
作者: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塞内加尔和萨赫勒地区项目代表贝诺特·蒂埃里,国际农业发展基金驻华代表马蒂奥·马尔基西奥
责编:吴正丹
赞
踩
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