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七七事变,捍卫时代和平

2015-07-07 06:44:02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他们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叠加一起,他们深知倾巢之下焉有完卵,他们更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真谛。中国之所以取得抗战胜利,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可敬可仰、可歌可泣的国民?

七七事变

“落日卢沟桥上柳,送人几度出京华”,本是迎送客人的门户,却在78年前的7月7日,招来炮火侵袭。自此,抗日战争全面爆发。7月7日,作为国人不可忘却的日子。这一天,沉积着太多的民族情感。

回望历史的烟云与沧桑,我们会想到卢沟桥畔的硝烟弥漫;也能想到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更能想到中华儿女共赴国难,救亡图存。

如果说疾风知劲草,板荡识忠臣,那么也可断言,国家最危难之际,最能考验国民之素养。总有一些人挺身而出,他们是指挥若定的将军,是热血沸腾的栋梁,是以笔为刀的作家。因此,说到抗日英雄谱,我们自然而然想到戴安澜、张自忠、左权、谢晋元、杨靖宇,他们顶天立地,铁骨铮铮,真正做到了“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除了为人敬仰的抗日名将之外,还有一个沉默却庞大的群体,即普通国民。2014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席七七事变纪念活动的讲话中,提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北京密云县的邓玉芬,她把丈夫和5个孩子送上前线。邓玉芬说:“哪个孩子没有妈?都不上战场,谁来保卫乡亲们的胜利果实?别人的孩子也是母亲身上掉下来的肉啊!我怎么能如此自私啊?”话很朴实,却情真意切,很有境界。

最近,媒体也报道了一位同样伟大的父亲。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同胞惨遭屠杀,四川一位教员请缨杀敌报国,其父赠予一面“死”字旗,上书:“我不愿你在我身前尽孝,只愿你在民族分上尽忠。国难当头,日寇狰狞。国家兴亡,匹夫有分。本欲服役,奈过年龄。幸吾有子,自觉请缨。赐旗一面,时刻随身。伤时拭血,死后裹身。勇往直前,勿忘本分。”真是字字千钧,句句慷慨。当读到“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时,再铁石心肠的人,恐怕也会眼含热泪。

哪个母亲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哪个父亲愿意让孩子送死?这些最朴素的父母,绝非冷血动物,而是身怀民族大义。他们将个体命运与国家命运叠加一起,他们深知倾巢之下焉有完卵,他们更明白“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真谛。中国之所以取得抗战胜利,不正是因为有了这些可敬可仰、可歌可泣的国民?

不做亡国奴!七七事变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开端,也是中国全面抗战开始的标志。其实,从这个时间节点开始,中华民族还筑起了精神长城,“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地不分南北,人无分老幼,皆守土抗战”。正因如此,抗日战争的胜利,不仅是中国军事上的胜利,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升华。

据统计,在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战争中,中国军民伤亡总数3500万以上,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000亿美元,是二战中付出代价最高的国家之一。今天,我们重温抗战历史,是向先烈致敬。我们记住7月7日,不是为了延续仇恨,更不是消费苦难,而是捍卫和平,更加珍惜和平的美好价值。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有少数人无视历史,歪曲事实,一再否认甚至美化侵略历史。对历史闭上眼睛,就看不见未来。当今之世,所有理性而高瞻远瞩的政府都应该明白,捍卫和平应是各国的最大公约数。以史为鉴,继往开来,这是今人的责任,不容推卸。

(王石川,央视评论员,海外网专栏作者)

海外网评论频道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责编:刘国民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