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媒:放眼全球,哪些国家是中国的“全天候朋友”?

2015-12-08 09:14:34来源:人民网-国际频道 分享:
字号:
摘要:12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乘专机抵达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开始对津巴布韦进行国事访问。时任中国国务院总理朱镕基于4月19日乘专机抵达开罗国际机场,开始对埃及进行正式访问。

人民网12月4日电 国家主席习近平12月1日正式开启的2015非洲之行,是近年来中国对非级别最高、涉及面最广、分量最重的一次访问。在首站津巴布韦,习近平主席和穆加贝总统高度评价中津两国传统友谊,互相视对方为“全天候朋友”,同意继续把中津两国打造成平等相待、相互支持、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好伙伴、好朋友、好兄弟。

其实“全天候”(all-weather)作为航空术语,指的是“所有复杂气象条件在内的各种天气的总称”。引申而来的“全天候朋友”,形容友谊在各种条件考验下依然牢固。可以说,这是中国外交话语中对友好国家的高等级表述。

放眼全球,哪些国家是中国的“全天候朋友”?他们与中国的关系到底有多“铁”?中国又是如何对待这些朋友的?从赞比亚起,至坦桑尼亚,经由官方公开表述而成为中国“全天候的朋友”的国家已超过10个,其中既有亚洲国家、非洲国家,也有欧洲国家。这些“全天候的朋友”既是中国“多边外交”国际战略的过往成果,也是未来的着力点,他们成为中国参与全球事务过程中的坚定盟友。

中国与“全天候朋友”关系有多铁?

从谷歌外文检索来看,与“all weather friend”有关的新闻多为中国。可能的原因在于这个词汇的诞生本身就与中国有关---它最早是1967年赞比亚首任总统卡翁达用来形容中国的。

1967年,卡翁达首访中国,归国后大赞中国是赞比亚的“全天候朋友”。这背后有一段故事:当时,卡翁达希望修建一条连接赞比亚与坦桑尼亚的铁路(即后来的坦赞铁路)。他与英国和西方关系密切,对与中国交往非常谨慎,甚至很长时间没有向北京派遣大使。周恩来总理不仅对此包容,还给了卡翁达一张“中国牌”---让他以中国为砝码,压西方国家就范,以获得有利于赞比亚的合同。卡翁达深受感动,“全天候”一词随之出炉。

从此,中国开始在外交中频繁使用“全天候朋友”来形容和某国的亲密关系。赞比亚、坦桑尼亚、纳米比亚、埃及、肯尼亚、埃塞俄比亚、马里、津巴布韦等非洲国家和塞尔维亚等欧洲国家都曾被形容为中国的“全天候朋友”。近年来,这种关系已经普及到整个非洲。

在亚洲,近邻巴基斯坦是中国的“全天候朋友”。此外,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端、盛产石油的也门也被中国视为“全天候朋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中国的“铁哥们儿”集中在亚洲和非洲。事实上,欧洲也有中国的“全天候朋友”,在和罗马尼亚、马耳他交往时,中国都曾这样称呼对方。

当然,中国的“全天候朋友”范围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扩大到南美洲。2004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巴西。在巴西国会演讲时,他希望中国和拉美之间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实现如下发展目标:政治上相互支持,成为可信赖的“全天候朋友”。

中国与“全天候朋友”到底有多“铁”?前中国非洲事务代表、前驻南非大使刘贵今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全天候朋友”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两国之间不存在矛盾和分歧,自始至终是朋友,并且在困难时刻相互倚重和信赖。

其实中国的“全天候朋友”的特征非常明显:与中国建交早,从政治、经济上支持中国,在台湾、涉藏、涉疆等事关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重大问题上始终同中国站在一起。迄今,公开报道中出现的“全天候朋友”至少已有14个国家。

更令人瞩目的是,中国曾多次减免“全天候朋友”的债务。2007年,中国政府曾表态,累计已免除非洲国家欠华债务109亿元,已承诺并正在办理的免债还有100多亿元。2009年,中国再次承诺,中方将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继续增加对非援助、减免非洲国家债务、扩大对非贸易和投资

中国还多次呼吁,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应该切实帮助非洲减轻债务负担,有责任改善非洲发展的外部条件。

“在国际事务中,中国将一如既往地为非洲国家主持公道,伸张正义”——1996年5月,《人民日报》刊发社论如是说。同时社论提出,中国和非洲彼此要成为可以信赖的“全天候朋友”。

责编:宋胜男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