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容青史尽成灰?

2016-07-11 07:22:18来源:海外网
字号:
摘要:青少年的历史认知往往是张白纸,涂白得白,涂黑得黑,凸显出教育的难替之功。

1468193226798961.jpg

《赛德克·巴莱》是台湾年轻人熟悉的一部电影。影片通过1930年台湾南投的“雾社事件”,再现赛德克族头目莫那鲁道率领三百勇士对抗日本三千大军的动人历史。面对殖民统治绝不妥协,即使战死,也要踏上回归祖灵的彩虹桥。

在大陆,北京宛平城旁有座卢沟桥。79年过去了,“卢沟晓月”依旧,诉说着当年那段几乎无人不晓的历史。八年抗战,救亡图存,就此展开。

这本是两岸历史的交集。现今的台湾对历史的认知却开始分化。有人统计说,除了40岁以上记得“七七事变”是抗战开端,四十岁以下的青少年都已经知之甚少。还有不少人认为八年抗战是“外国历史”,跟自己一点关系都没有。

这样的冷漠认知,首先要“归功于”李、扁的“去中国化”教育。根子上,却是日本50年殖民统治历史的回潮和反动。如今“皇民化”情节在岛内还有部分市场,甚至认为台湾在二战是战败方。更有人利用这种思潮进行政治操作,以煽风点火获取政治利益。虽然1949年国民党到台湾后对此进行“拨乱反正”,美化殖民化经历仍然死灰复燃。在历史教科书上的问题上,“日治”与“日据”拉锯,却已经没有“汉贼势不两立”的决绝。更有人上台后为媚日,遂行一党之私获取政治支持,而不惜自戕事实,认贼作父者有之,睁眼说瞎话有之,切割两岸脐带联系者有之。出现了洪素珠辱骂老荣民的丑事,引得人人喊打。但某些义正辞严谴责的势力,其实就是背后的始作俑者。

青少年的历史认知往往是张白纸,涂白得白,涂黑得黑,凸显出教育的难替之功。如同有人所言,或许台湾的青年觉得“七七事变”的历史太过遥远,不关自己的事。但当你真正亲自走访抗日史迹,倾听抗战老兵的故事,你就会知道“七七事变”是一个不论如何绕不开的关键节点。当然,两岸对于抗战历史的意见内容仍有分歧,但这不能成为任由两岸民众对抗战认知鸿沟越拉越大的理由。这段历史不能遗忘也不应该被扭曲。两岸通过共享史料,共写史书来求同存异甚至求同化异,就是理性中道的一个尝试。毕竟,静心细观,两岸的交集远远大于分歧。

最近,大陆社群网站转载一篇陆客看到老兵后代到台北“忠烈祠”寻亲的感人故事。作者引用当时官兵的回忆说,大战过后,都会买来香烛、三牲等祭品,在空地设一简易祭台,写就一篇祭文对空宣读:“我阵亡之战士,随我旌旗,逐我之部曲,一同上路,各人认准本乡,魂归故里,受家人四时之祭祀……”这个2013年的故事,最近又被台湾媒体拿出来大书特书了一番。可见动人的篇章并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冷却。毕竟,内战也罢,抗战也好,当中都有两岸结不开的血缘情。

当然,血缘连接之外,更要强调文化连接。因为这个更为持久,影响更为深远。毕竟,文化和历史领域将是“九二共识”和文化“台独”接驳交火的主战场。(文/王大可)

本文为海外网“港台腔”(微信ID:gangtaiqianghktw)栏目原创,如有转载请务必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放眼两岸三地局势走向,独家评论港台时事热点,港台腔还有更多精彩分析。

qrcode_for_gh_0fc5cbdf446f_258.jpg

责编:栾雨石

  • 路过

新闻热图

海外网评

国家频道精选

新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