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在改革到了深水區,石頭摸不著了,改革必須與時俱進,不僅理論要先行,爭論也避免不了,這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
改革應有理論先行
———與房寧教授商榷
牛新春
《環球時報》近日發表房寧教授《政治體制改革必須“摸著石頭過河”》的文章。誠然,“摸著石頭過河”是過去30年中國改革開放的一條寶貴經驗,與之相伴的、常常被人忽略的潛台詞是“不爭論”。這是特定時代背景下的產物,曾經發揮過重要作用。但是,現在改革到了深水區,石頭摸不著了,改革必須與時俱進,不僅理論要先行,爭論也避免不了,這是必要的和有益的。
第一,“摸著石頭過河”是對文革做法的撥亂反正,是特定歷史時期的產物。文革結束后,迅速終結意識形態內斗、擺脫左右之爭,是恢復國家正常狀態的關鍵。在這種特殊背景下,小平同志提出“摸著石頭過河”,不失為最恰當和有效的辦法,但也是權宜之計。
第二,“摸著石頭過河”並沒有脫離理論。“發展是硬道理”、“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這些指導原則看似經驗之談,實際上背后均有理論支撐,即古典自由主義和功利主義,把經濟效益和效率擺在首要位置。我們自認為是在“摸著石頭過河”,其實無意識地已經應用了理論。但無意識應用理論當然不如有意識應用理論,因為任何一種理論是有其前提條件和局限性,無意識地應用理論往往會忽略這些因素。
第三,改革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綜合性工程,需要尋找時機和著手點,才能掌握主動。如果都要等到問題壓到眼前,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才“摸著石頭過河”,可能就會錯過改革的最佳時機,需要付出更多的社會成本。甚至已經造成重大損失,形成難以彌補的社會裂痕。
第四,經過30年改革進程,利益多元化成為不爭事實。改革在一定意義上成為不同利益間博弈和妥協的過程,因此今天的改革不可能有面面俱到的“頂層設計”,不可能形成一種包打天下的改革理論。各個利益團體都需要能使自己訴求合理化的理論工具。改革到了爬坡階段,好改的都改得差不多了,下一階段要做的恐怕會使一些既得利益者受損。改革往哪裡走,公正和效率、就業和利潤、當代人和子孫后代的利益等,該怎麼平衡,不同的人有不同觀點。理論爭論的過程就是一個全民凝聚共識的程序,對改革有好處。
第五,理論先行,能使公眾對改革期望值回到較切實際的高度。羅爾斯的正義論重視公平,邊沁的功利主義強調效率。沒有一種理論十全十美,自然也沒有一種改革能均衡地符合所有人的利益。過去30年的改革成就,使得中國人對改革產生了一種浪漫想法,認為改革就是好,改革就是利益。改革理論的討論,有助於大家回歸現實,讓公眾在自我學習中進步,這比政府發動的任何政治學習都管用。
理論先行,最理想的狀況是理論櫥窗中琳琅滿目,各個利益層次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理論工具,表達自己的訴求。如果這時櫥窗裡還都陳放著30年前的理論或者外國的理論,對改革決不是一件幸事。改革開放之初,我們理論貧乏,才會出現“七上八下”的笑話(雇工7名是搞社會主義,雇工8名即定性為搞資本主義),30年后,我們的經濟產值翻了幾十倍,卻仍然缺乏指引我們改革的理論,這怎麼都說不過去吧。▲(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西亞非洲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