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未來面對不少國際挑戰,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成功地進行國內改革。 |
“中美兩國長期的‘戰略性’不信任感在日益加重。”幾個月前,一份題為《中美戰略互疑:解析與應對》的報告引起了中美兩國以及世界許多國家國際關系學界和媒體的關注。這份報告被認為是對中美未來數十年關系不甚“樂觀”的“直白表述”,報告的中美兩位作者也被認為是了解雙方高層觀點的“局內人”:中方作者是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院長王緝思,美方作者是華盛頓智庫布魯金斯學會中國中心主任李侃如(肯尼思·利伯索爾,李侃如為其中文名,編者注)。李侃如曾擔任克林頓時期國家安全事務總統特別助理兼國家安全委員會亞洲局主任,是美國著名的中國問題專家,著有17本書和專題論文,以及70余篇文章,大部分與中國有關。相對於中美關系,他更關注的是十八大后,中國未來十年的走向。近日,他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表示,中國未來面對不少國際挑戰,但最重要的是如何成功地進行國內改革。
經濟發展仍將是中共新領導層的核心目標
環球時報:美國學界許多人都認為中共十八大是對中國共產黨以及中國過去十年的總結,同時也將決定中國未來十年走向。作為長期研究中國的美國學者,您如何看待中國未來的目標?
李侃如:我認為我們更應該著眼下一個十年的發展。近十年來,中國取得了巨大經濟成就,即使面臨金融危機的嚴峻挑戰,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長。中國的成績有目共睹,經濟增長惠及廣大中國人民。發展經濟一直是中國共產黨的核心目標,上一屆領導集體致力於經濟發展並取得了顯著成就,我認為這仍將是中共新一屆領導層的核心目標。
不過,中國的經濟增長過於依賴有一定期限的政策、決策。十年之前的幾年裡,中國政府進行了大刀闊斧的經濟結構調整,大規模改革國有企業,著力改革銀行系統,清除一些效益低下的企業以及進行城市住房改革,這些都是20世紀90年代以前從沒出現過的。中國還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WTO)。
實際上,任何決策都不會立即顯現成效,但其影響深遠。隨著時間推移,中國經濟出現新的活力。我認為經濟增長反映了這一結構調整的實質結果。從2002年至2012年間,這些政策調整對經濟有顯著的推動作用,有利於國計民生的經濟支出也大大增加。比如,農村養老金保障體系,城市居民住房保障體系等。這些新支出也說明經濟結構改革已顯現積極成果。
環球時報:近幾年,中國許多聲音呼吁進一步改革。有觀點認為,中國進入了改革的攻堅期。您對此怎麼看?
李侃如:2002年中國對經濟發展動力的看法,以及對未來十年經濟遠景的憧憬肯定與2012年我們所觀所感不同。我認為,未來十年中國將會出現經濟快速增長與結構改革並存的局面。為了保持經濟快速可持續發展,進一步經濟改革勢在必行。然而,經濟改革的空間在縮小,困難在增大,部分原因是由於強大的利益集團開始在經濟發展的各個方面發揮影響力。政治體制改革同樣也面臨許多困難。
對一個國家來說,理想狀態還是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這也是中國的選擇。中國已經制訂了下一個五年計劃,主要提到對經濟結構的調整,我認為這符合中國的國家利益。這樣的五年計劃有很強的必然性,我希望它能得到確實有效的實施,但是這個計劃也可能會遇到阻力。我認為多數經濟學家都看到,過去幾年中國在經濟結構方面的改革較少,在一些領域的改革,如從上世紀90年代不斷推進的國有企業改革一度停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