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鄧海建:輿論對楊錦麟“變臉”並非“仇官”

2012年11月27日09:17    來源:中國青年報    鄧海建    字號:
摘要:“粗暴站隊”或者“簡單標簽”式的輿論,固然呈現出非理性的特點,但眾聲喧嘩果真是“仇官”使然嗎?

12小時之內,香港衛視執行台長楊錦麟從一個“受害消費者”變成了“恩將仇報者”。他網上自述在杭州打車“被宰”,卻因副市長向其道歉,遭遇網民的批判聲浪。十天后,他首次接受專訪,直面網絡聲浪。“事件雖小,但我遭遇的所有聲音,如實折射出當下中國社會的仇官心態。”楊錦麟對記者說。

這是一個頗具戲劇意味的私人性公共事件:楊先生在蕭山機場打車被宰,微博吐槽后,網民聲援如潮﹔等到官方“意外”介入,這種雷霆般解決的速度又讓網友深感受傷——於是,楊先生從一個普通的受害消費者,被直接劃歸為特權蔭庇者。此后,隨著“宰客司機曾提醒楊先生遺失物”等細節被幾何級數放大,楊先生更是從“喜羊羊”搖身成為“灰太狼”。

在表層化解讀完地方客運亂象之后,公眾興趣更多地聚焦於公共輿論的“變臉”。有人說,如果發微博的不是“楊錦麟”,或這三個字隨便替換掉一個,乘客的權益還會如此“幸運”、地方官員還會如此“關心”嗎?答案可能心照不宣。遺憾的是,對於網友的態度轉變,更多人解讀為“仇官”,如中山大學傳播學副教授張志安認為,這一輿情現象的形成,主要源於網絡普遍的仇官情緒。而對於“炫耀特權”的責罵,楊先生自己也覺得,“在普遍的仇官情緒之下,這件事對我來說沒什麼可炫耀的。”

“粗暴站隊”或者“簡單標簽”式的輿論,固然呈現出非理性的特點,但眾聲喧嘩果真是“仇官”使然嗎?“仇官”常被用來解讀所有關乎權力作為與權力身份的事情,但它本身或許就是個偽命題:一是官員本身也是為人父母、為人子女、為人兄弟、為人友朋,戴上官帽未必就立馬十惡不赦﹔二是如同“仇富”的說法一樣,必是先有權力失范或財富失衡,然后才有近乎成見的“仇官”。沒有無緣無故的愛,更沒有無緣無故的恨。具體到公共事件而言,所仇所恨的,大抵是權力本身的吊詭與可疑,而斷不至於因為“官”的身份就劃入異類。輿論同人一樣都是有價值取向的,被屢曝貪腐証據的官員難道不該仇恨嗎?動輒以勞教恐嚇公民的官員不能仇恨嗎?……如果對權力的合理批判不得自由,那對正義與公平的贊美又有什麼意義?

輿論在楊錦麟事件上的“變臉”,並非“仇官”,而是對市儈權力的敏感與警惕。楊先生固然沒有索取特權,但公權主動以VIP待遇貼近公眾人物,這種選擇性執法,其背后的邏輯昭然若揭:在權力的功利主義思維裡,楊先生早已不是一個普通公民,而是被放大了影響力的媒介工具,因此其權益處境往往帶有廣告效應,美談還是惡評,關系到地方的面子、權力的運氣——因此,楊先生肯定不是被宰得最狠的,其問題解決得卻幾乎是最快的。日本人的自行車,專家的電腦包……權力一旦趨炎附勢,即便奇跡連連,基於底線的道德准則,民眾也會心生厭惡。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