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中青報:官員的幸福感從哪裡來

2012年12月10日14:40    來源:中國青年報    曉海    字號:
摘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利益觀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充分看到人性的弱點,客觀看待觀念對人的影響。

官員的幸福感有哪些,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前段時間,一項關於幸福感的公眾問卷調查顯示,“收入”、“健康”、“婚姻”和“家庭關系”是對幸福感影響較大的因素。官員的幸福感也自然與此相關,但是作為社會管理和服務部門的權力所有者,他們的幸福感還應該具有一些職業特征。

例如,官員的幸福感源於有效工作。當前,改革正處於攻堅階段,社會轉型期的矛盾層出不窮,大量民生問題亟須解決,官員們隻有提高行政能力,搞好社會建設,解決好民生問題,才能得到社會的認可和贊譽。而這種認可會使他們產生工作的幸福感和繼續努力的動力。

又如,官員的幸福感源於依法行政。依法行政才有安全感,清正廉潔、遵紀守法的官員自然胸懷坦蕩,心底無私天地寬。而若作奸犯科,貪贓枉法,則“夙夜憂嘆,寢食難安”,久而久之,必然影響生活質量。

再如,官員的幸福感源於以德服人。其身正,不令則行,官員要想得到民眾的支持和擁護,必須以身作則,妥善處事,公平辦事。權力是外在的東西,剝離開權力還要立得住,才能贏得別人的敬重。

以上概述的是官員與職業相關部分的幸福感,體現的是“應然”的道理。然而在現實中,有些官員的幸福感卻與之大相徑庭。究其原因,是人性和個體差異使然。眾所周知,人的幸福感源於需求得到滿足,而幸福感的強弱與需求滿足程度的強弱成正比。人本主義心理學家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為五種: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從低到高,按層遞升。官員的幸福感也基本符合這一對人性分析較為精辟的理論。官員建立良好的政績、開展卓有成效的工作,便是滿足了自我實現的需求﹔具備高風亮節、科學決策的能力,贏得群眾的信賴和認可,便是滿足了尊重需求﹔廉潔奉公、恪盡職守,能夠襟懷坦蕩地工作生活,便是滿足了安全需求……需求得到滿足,幸福感便油然而生。然而,為什麼一些官員不以勤奮工作、依法行政、率先垂范為幸福感呢?歸根結底是價值觀出現了偏差。

需求即欲望,即動機,取決於個體的價值觀。價值觀包括權力觀、利益觀,等等。如果一個人所持的理想就是混進官場,爭得特權和利益,那麼此人一旦有機會擔任領導職務,權力便成了他們以權謀私的工具,其幸福感便源於特權和利益,攫取的越多,幸福感就越強。於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跑官要官、徇私枉法、權力尋租、貪污受賄,做出一切不堪之事便都在情理之中了。而一個對權力頂禮膜拜的人,在他的內心深處,權大於法,做官才是人生的最高要義。此等人一旦為官,會把他的“官僚作風”發揮得淋漓盡致,他的幸福感來自群眾的“敬畏”,而不是尊重,官當得越大,他的幸福感就越強。畢竟,尊重的得來如果依靠能力、作為和品行實在不易,相形之下,權術更容易短期“見效”。所以拼命做官、亂施“官”威、搬權弄術、為所欲為就都順理成章了。由此可見,權力觀和利益觀的偏差一定程度上導致了部分官員幸福觀的偏差。

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利益觀固然重要,但是,也要充分看到人性的弱點,客觀看待觀念對人的影響。與此相比,制度建設來得更加有效。權力受限的制度,可以使那些追求特權和利益的人無所覬覦﹔社會監督制度,必然使權力回歸群眾本位。一切在法治的軌道下運行,官員的群眾觀念和民主法治意識必將得到增強,正確的價值觀得以樹立,正當的職業幸福觀得以形成,為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和文明進步,能作為、有作為,將會成為官員最大的幸福感。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