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美國康州桑迪胡克小學14日發生的嚴重槍擊事件令世人震驚。從校園到商場再到影院,美國在公共場所濫殺無辜的惡性事件層出不窮。從大學生到小學生,從普通民眾到美國總統,美國人在槍擊事件中喪命者有各色人等。這無疑損害美國的國家形象。 |
美國康州桑迪胡克小學14日發生的嚴重槍擊事件令世人震驚。從校園到商場再到影院,美國在公共場所濫殺無辜的惡性事件層出不窮。從大學生到小學生,從普通民眾到美國總統,美國人在槍擊事件中喪命者有各色人等。這無疑損害美國的國家形象。
然而這一切又難以逆轉。美國的槍械政治與文化根深蒂固。這一切源於美利堅民族對人性的看法,導致美國民眾與政府的深刻博弈。盡管美國人的民族主義一點不輸給其他民族,但美國很多人在本質上又十分反對自己的政府(甚或反對任何政府)。這才有了美國政治架構的三權制衡,以及美國槍支管控的無比困難。
所以,盡管多位美國總統受到槍殺威脅甚至林肯因此失去生命,盡管美國普羅大眾甚至幼兒也成為這些慘劇的受害者,美國允許民眾持槍的憲制非但未被制止,反而在近年有所增強。美國最高法院在2008年和2010年做出相關裁決,加固了民眾持槍的憲法權利。一方面,美國槍擊頻發,民眾生命安全受威脅﹔另一方面,關於槍支管控的努力舉步維艱。
雖然妨礙美國限制槍械的客觀原因很多,包括美國槍支協會等利益集團的作祟,但首要原因還是美國人“人性本惡”的觀念。美國人普遍相信人性之惡,以至一切他者都靠不住,即使政府也不是美國人(至少是相當一部分人)首先倚靠的對象。在個人與家庭安全面前,美國人首先認定的還是個人自衛為重,而非首先依靠政府來提供公共安全。在相當程度上,這種基於個人自衛的安全理念同集體安全與共同安全的哲理發生沖突。這是美國有別於世界上許多其他地區的顯著差異。
一部分美國人的邏輯是,槍支泛濫的后果將迫使他們更多地隨身攜帶武器以隨時應對槍擊威脅。他們甚至願意以這種方式來面對不時而至的風險,也不願意限制擁槍,即不願意通過限制自己擁槍的自由,來減少由於不負責任者擁槍對社會帶來的巨大危害。這種為了保護個人擁槍自由而願承擔更多人身威脅的邏輯,實在過於個人利己。
有道是權責必須平衡。通過減少私人擁槍,民眾都能普遍提高人身安全。但這需要每個公民的合作。擁槍與限槍都是為了人身安全,但限槍思維提供了與擁槍理念不同的途徑,事實上這也是它在許多其他國家取得成功的原因。
當然,美國是美國。對美國成功的經驗,未必對他國合適。對他國成功的方法,對美國也未必適用。但對濫用槍支的美國痼疾,美國人還得找到醫治良方。目前這種縱容持槍的文化隻會擴大美國人面臨的威脅。如果美國再不思改變,或思而不變,那美國槍擊大案的清單隻會越來越長,美國模式受到追崇也將越來越不可能。(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