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美國校園槍擊慘案迅速成為中國媒體關注焦點的同時,國內媒體對同日發生在河南省光山縣的校園襲擊案的報道卻要少得多。據報道,光山縣校園襲擊案件的行凶者被初步認定患有精神病,但當地政府至今未作有效回應。 |
在美國校園槍擊慘案迅速成為中國媒體關注焦點的同時,國內媒體對同日發生在河南省光山縣的校園襲擊案的報道卻要少得多。據報道,光山縣校園襲擊案件的行凶者被初步認定患有精神病,但當地政府至今未作有效回應。在社交媒體中,許多人在據此指責地方政府“冷應對”、“封鎖消息”的同時,也批評中國媒體對國內的這起事件不夠重視甚至是有意回避。
筆者認為,如果每次類似事件發生后,公眾的態度都僅僅停留在對媒體或政府進行指責的層面,對避免悲劇再次發生恐怕遠遠不夠。而媒體如果隻停留在報道慘案本身,不對暴力事件背后的深層問題進行揭露和挖掘,對促進社會改善的作用也會非常有限,將不斷受到公眾的質疑。
近年來發生的一系列針對少年兒童的暴力行為顯示,精神疾病是引發這些行為主要的直接因素之一。如2010年,我國各地曾發生數起獨立事件,每個事件中都是行凶者在校園內或學校附近襲擊兒童及其他目標,據報道這些行凶者中多患有精神疾病。
顯然,不斷發展的社會制造了很多社會問題,從而使社會中的精神疾病患者大為增加。據2009年美國研究人員菲利普斯和同事在醫學期刊《柳葉刀》上發表的一篇論文顯示,中國有1.73億人(約佔總人口的17%)患有心理疾病,其中隻有5%的人咨詢過心理健康專業人士。他們在對中國四個省份的6.3萬人進行調查得出這樣的結論。另據美國國家心理健康研究院的數據顯示,美國每年有5570萬成年人(約佔總數的26%)被診斷出患有心理疾病。可以說,不論中國還是美國,心理疾病已經成為威脅社會安全的重大隱患。
中國社會已經進入社會問題多發期,貧富差距、社會不公、生活壓力、環境污染、信任關系削弱、虛擬生活增多導致現實交往減少等許多社會問題正不斷給人增添更多的思想困惑與精神負擔。對暴力事件,有心理專家指出該類事件可能引發“模仿效應”,這就需要媒體在報道該類事件時,嚴守職業道德,在滿足民眾知情權時注意保護受害者及其親屬的隱私,不能以吸引眼球為目的而肆意渲染血腥與暴力行為。媒體也不應僅僅停留在報道暴力事件本身的層面,還應拿出更多精力關注和呼吁如何通過加強社會治理緩解人們的精神壓力、減少精神疾病,如何對患有精神疾病者進行治療、幫助和管理。
當然,要減少由精神疾病引發的暴力事件,不是僅僅通過媒體單方面呼吁和依靠政府的力量就可以實現的。社會成員、家庭、學校、媒體、企業和政府都在這個社會系統中對該類事件的發生承擔著一定的責任,隻有多方協同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效,從而減少暴力事件的發生。(作者是中國傳媒大學輿情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