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槍支使用的便捷、殺傷力的巨大,很有可能使人在一時沖動之下,就造成無法挽回的血案。說“殺人的不是作案工具而是人”,這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就好像電影《夜宴》裡說最毒的毒藥是人心一樣胡攪蠻纏。 |
美國槍擊案成了近日互聯網上的熱點話題,討論的路徑和過往的槍擊案並無二致,遵循著美國持槍自由有傳統——持槍自由不等於槍支濫用——槍支自由可以起到威懾暴力犯罪——的討論模式,自然而然也有人提到,中國人應該效仿美國人也要自由持槍。
持槍自由是好事還是壞事,這是可以進一步討論的,就是在有不可動搖持槍自由傳統的美國,反對的意見也不是零星一點,並非所有人都抱支持態度。不論是1999年的科倫拜校園槍擊案,還是2007年的弗吉尼亞理工大學槍擊案,激進的禁槍之聲與擁護持槍傳統之間常有交鋒,幾乎每次槍擊案后類似的爭論都會出現。現在可以作出的較為清晰的判斷是,在美國禁槍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有限的共識只是在於如何有效控槍、防范風險。
簡而言之,禁槍與持槍都只是民意的表現,在多數人堅守持槍傳統的同時,也意味著要承擔相應的槍擊案的風險,但自由的行使與代價的付出有沒有更為折中的方案?對持槍自由有限的控制與槍擊案件的慘烈,這中間應該是存在一個最優的黃金分割點的。
一些認同持槍自由的人,把槍擊案看成是車禍一般的突發事件,認為這是幾乎無法避免並且無需過度解讀的偶然事件。因為在他們看來,槍擊案的肇事者多是不惜代價的喪心病狂的犯罪分子,即便是在正常的法制社會也總有辦法弄到槍支彈藥,禁槍的后果是壞人有槍好人沒槍。而假如持槍自由,因為好人身上也可能揣著槍,那麼壞人即便有槍也將有所忌憚,於是便可形成一種互相震懾的均衡態勢。
但不得不說,這種假設太過理想化,且不說有預謀的持槍犯罪,實施難度與防范難度並不在同一層次,更主要的是,槍支使用的便捷、殺傷力的巨大,很有可能使人在一時沖動之下,就造成無法挽回的血案。說“殺人的不是作案工具而是人”,這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就好像電影《夜宴》裡說最毒的毒藥是人心一樣胡攪蠻纏。從美國的多次血腥屠殺的槍擊案來看,凶手幾乎都是精神病患者,即便我們沒有辦法去阻止一個人喪失理智,但做出預防措施、控制風險,不也是一個正常社會應有的舉動?
美國持槍自由從建國之初便如此,但直至現在對風險的防范也沒能做到萬無一失。在一次慘烈的槍擊案后,還去鼓吹持槍自由如何可取,而不是去談應該如何進一步控槍,多少給人有點不切實際之感。而且必須承認,中國目前暫時還是處於矛盾多發的時間段,持槍自由很有可能造成的結果,不是平息矛盾而是火上澆油,無法想象現階段中國若果真“持槍自由”,將會是怎樣的末日景象。(青年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