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放棄不了中國市場,就做出改變吧。”日系車應該加強本地化研發,以合資自主為突破口,尋求在中國市場的長遠發展。 |
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在日前由《21世紀經濟報道》主辦的“21世紀智庫圓桌論壇”上,專家學者在圍繞“全球化背景下的產業傳承與突破”展開討論的同時,很多人把目光轉向了處在“水深火熱”的日系車。不少人認為,“這次事件給日本車企上了很好的一課,或許可以成為日系車的一次突破和轉機。”
“過去日本當局也出現過否認南京大屠殺、參拜靖國神社等引起中國民眾憤怒的極端事件,但是往前推七八年,日系車的市場份額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新華信國際信息咨詢公司總裁林雷認為,釣魚島事件只是日系車銷量下滑的導火索,而非根本原因。
從今年細分市場的走向看,釣魚島事件前夕,日系車已顯出頹勢,A級、B級及A0級全面失寵,高檔車更是被德系牢牢阻擋在主流之外,連最大賣點之一的“節油”,也被大眾的“T”動力所佔據。
一位日系品牌高管曾坦誠地說:“這次日系車銷量下滑,除了島嶼爭端,原因是多種多樣的。”日系車對中國市場反應遲鈍,對中國消費特征千變萬化跟進不力,對老百姓需要的產品和特色缺失才是日系車失寵的根本原因。
“日系企業現在的問題有三。第一是品牌在中國市場的認知度迅速下降,一線城市的認知度比二線高,二線比三線高。因為未來市場在三、四線城市,這意味著日系品牌有過去、沒有現在和未來。第二是除了南方市場,其他市場都很弱。一個健康的品牌不應該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第三,日系車在中國市場過於保守。這幾年推出的產品唯一缺乏的就是魅力這兩個字,不能讓中國消費者怦然心動。”J.D.Power亞太區中國副總經理梅鬆林如此解釋。
對症下藥,梅鬆林說:“不全面改變營銷思路的話,肯定死路一條。”他認為,日系車企應該迅速提升品牌的認知度、美譽度和信心度。短期內,要切入中國市場,深度開發,滿足中國市場需求的魅力產品,尤其要開發出滿足三線、四線城市需求的產品。在戰略層面上,顯示對中國市場的長期承諾,放權讓中方合作伙伴去管理,深化本土化戰略,積極嘗試合資自主等。“日系品牌的優勢是流程,需要突破的是產品、人、品牌還有銷售和渠道。”
“放棄不了中國市場,就做出改變吧。”《21世紀經濟報道》汽車版主編徐峰認為,中國大概有10家日系合資車企。在釣魚島事件中,理念、啟程等合資自主品牌受到的影響最小。因此,日系車應該加強本地化研發,以合資自主為突破口,尋求在中國市場的長遠發展。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趙英建議,未來合資企業應該更加依靠中方,改變經營和銷售策略,在公關方面由中方來多做工作,樹立其中國企業的形象。這樣有益於中日兩國之間在一個新的戰略平衡點上達成一致看法,有益於改善日企在中國的經營環境。
最近,豐田中國表達了成為“中國豐田”的意願。豐田稱希望借此証明扎根中國市場的決心,而國人則更希望看到以豐田為代表的日系車的實際行動。如果日系車企能借此全面調整策略,深化本土化戰略,那“購島”鬧劇也算讓日系車因禍得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