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劉迪:讓“輿論領袖”發揮更多正能量

2012年12月28日09:04    來源:環球時報    劉 迪    字號:
摘要:1950年,阿爾蒙德在《美國人民與外交政策》中提出,美國存在三種民意,即“普通的公眾”、“專注的公眾”和“政治精英”。當下中國公眾政治意見表達,很大程度依賴網絡。網絡輿論中的“意見領袖”即是“專注的公眾”。

  今天,盡管社會已經進入網絡時代,但此前的政治原則並未失效。以美國政治學家阿爾蒙德對“民意”劃分為例,這種分析對理解中國當代網絡時代的政治特點,仍有意義。

  1950年,阿爾蒙德在《美國人民與外交政策》中提出,美國存在三種民意,即“普通的公眾”、“專注的公眾”和“政治精英”。“普通公眾”佔人口大多數,除切身利益外,他們對其他事情不甚了解,也不感興趣。例如,這部分人對外交政策並不關心,除非國家處於戰爭或國際危機之中。而“專注的公眾”接受過良好的教育,對政治問題比較了解。這部分人是政治精英進行政治表演的觀眾,同時也能影響普通民眾的觀點。這部分人盡管數量很少,但具有很大的政治影響。而“政治精英”人數極少,屬於職業政治家,包括國會議員、總統任命的官員、負責報道國內外政策的高級記者等。這部分人對“普通的公眾”和“專注的公眾”施加影響。

  “專注的公眾”在決定民意時意義重大。美國的政治議題,如譴責南非種族歧視、反越戰等,很大程度都是他們這些人在教會、媒體及課堂裡提出之后才成為普遍的關注。這部分人既有知識分子,也可能屬於某特殊利益集團。因此,任何政府都對他們十分在意。

  20世紀中期以后,政府的執政都要或多或少以民意做基礎,或打民意牌。可以說,在二戰后的60余年間,比較聰明的政府都在思考如何與這類公眾溝通。因為“專注的公眾”往往主導一國民意。例如猶太人僅佔美國人口3%,但他們對美國外交政策的“親以”發揮了關鍵性作用。

  任何現代國家,任何政治精英集團的成功都要依賴上述“專注的公眾”。我們看到,很多對“專注的公眾”缺乏介入的國家,其政權其實是被“專注的公眾”摧毀的。最近中東某些國家出現所謂的“阿拉伯之春”,即是這類“專注的公眾”騷動的結果。

  但另一方面,那些曾經騷動過的國家充分汲取了以往的教訓,則能更好地駕馭民意。反越戰時代,美國的民意十分激烈,但本世紀后,對於阿富汗戰爭以及兩次伊拉克戰爭,美國公眾並未出現上世紀60年代那種普遍、持久性的反戰運動。這與美國利用愛國主義情緒、限制反戰團體接近消息源,並封殺敵方消息都有關聯。

  那麼,今天中國的“專注的公眾”是誰?我們知道,當下中國公眾政治意見表達,很大程度依賴網絡。雖然互聯網利用者已超過5億,但多數屬於“普通的公眾”。其中積極發言並可以影響其他網民的“專注的公眾”僅是小部分,換句話說即網絡輿論中的“意見領袖”。他們能夠影響公眾輿論,是因為他們對公共事務懷有強烈關心,知識層次比普通大眾高,擁有時間與精力。但這些“專注的公眾”無權確定政府政策,因此他們必須借助網絡發表自己的看法,試圖影響現實政治。

  政治精英應如何介入“專注的公眾”是當下值得深入研究的一個重要問題。如果過於注重少數“專注的公眾”,是否意味著政策偏向迎合少數人的利益?筆者以為,中國互聯網中的“專注的公眾”,其實蘊藏著豐富智慧與巨大熱情,他們對改革時弊,建立美好社會的執著,正是今天中國持續、加速改革的動力。整個社會應為他們提供發揮才智的空間,讓他們成為中國改革的正能量。(作者是旅日學者)

分享到:

(責編:李文慧)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