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

吳旭:我們需要什麼樣的“中國夢”

2013年01月04日12:12    來源:海外網    吳旭    字號:
摘要:作為兩個在全球范圍內有影響力和感召力的大國,不僅應該在經濟層面上開展“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還應該在知識和思想層面創設“中美戰略與思想對話”的機制。而“中國夢”的提出和研討,無疑是一個很好的思想對話的起點和平台。

去年年底,習總在參觀《復興之路》后的一番講話,點石成金,將“中國夢”這個曾經的敏感詞,一下子擢拔為朗朗上口的主流詞。一時間,從南到北,從左到右,睡眼惺忪,鼾聲如雷﹔從《求是》到《南方周末》,都爭相做起了中國的“春秋大夢”。細究起來,我還算這個詞匯的最早推介者之一,連2009年自己的一本時評集,也取了個當時看起來頗為大膽、現在看起來頗為前瞻的名字——《為世界打造中國夢》。但,細讀起來,現今官方版的“中國夢”,過於官方、官話、官腔,反而將一個本來引人入勝、令人遐想的國家形象品牌,變成了老套、俗套的“強國夢”、“大國夢”宣傳模板,不僅不能真正地凝聚國家前行的持久動力,而且也貽人口實,助長周邊國家對於中國崛起的疑慮和對抗。2010年4月,承蒙《國際先驅導報》錯愛,封我為“先驅”,就我提出的“中國夢”這一構想進行了一番對話。雖然過去了兩年,文章至今讀來,仍覺有時效。自己鉤沉一下,重發一遍,與博友們切磋共享。是為記。

【訪談對象】吳旭,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克朗凱特新聞學院副教授,主攻“戰略媒體與公共關系”。著有《為世界打造“中國夢”:論如何扭轉中國的軟實力逆差》。

【先驅語錄】

★物質的富足與精神的匱乏,綜合國力的上升與個人信仰的迷失,在當今的中國,似乎都同時達到了某種極限。

★“中國是什麼?中國為什麼?”不僅我們自己需要這個答案,世界也在等待中國提供這個答案。

★“中國夢”不能簡單等同於超強大國夢。當然“中國夢”肯定包含一些普適的東西。

★“中國夢”和“美國夢”之間,不存在必然的沖突﹔恰恰相反,在很多基本原則上,中美可謂是“異床同夢”

【訪談動機】

2009年2月19日中午,發生在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大廳裡的一幕,既富戲劇性,又有深遠的象征意義。

美國資深政券記者瑞克·桑坦利,一向以親和、穩健和明朗的報道風格著稱。這一次,在現場轉播總統奧巴馬的房屋救援計劃時,他明顯地憤怒了。站在擁擠雜亂的交易大廳裡,他滔滔不絕、慷慨激昂地高聲抨擊現行政策是對“美國夢”的背叛。

“奧巴馬團隊是在獎惡罰善,是在加重道德風險,是在推崇錯誤行為。這是美國!”

瑞克·桑坦利的斥責給旅美學者吳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更堅定了后者的判斷:在全球經濟危機的歷史背景下,那曾經絢麗多彩的“美國夢”,此時仿佛是綻開后逐漸黯淡的禮花,慢動作一般開始墜入夜色中,留下了一片虛無縹緲的空白。現在,誰能夠填補這塊價值模式上的真空,重塑一個人類共同追求的夢想呢?

應該為世界打造一個“中國夢”。

其實,不隻一個中國人正在思考這個命題。而在吳旭看來,這個夢不隻為了世界,更為了中國。它不只是一次國家形象的對外宣傳,而且還要回答“我們為什麼活著”“什麼是中國人的夢想”這些超物質、深層面的問題。

【作者】《國際先驅導報》記者2010年04月22日 林間 發自北京

先有美國夢,后有美國人

《國際先驅導報》:我們現在之所以討論“中國夢”,恰恰是得益於“美國夢”的啟示。美國夢的內涵究竟是什麼?

吳旭:“美國夢”(American Dream)這個概念,最早是由美國作家和歷史學家吉姆斯-亞當斯在出版於1931年的《美國史詩》中首先提出的。他給出的定義是這樣的,“美國夢就是夢想中的這樣一片土地,在那上面每個人都可以活得更好,更富足,更圓滿,並享有著適合其能力和成就的機會……那不僅僅是一個關於汽車和高薪的夢想,而是一個關於社會秩序的夢想﹔在這一社會裡,每個男人和女人都應當能最充分地實現自己的內在潛能,並獲得社會的認可與尊重,而不被那些偶然的出身或地位等條件所左右。”

從獨立宣言起草,到美國憲法修訂,從美國南北戰爭,到民權進步運動,“美國夢”中所宣揚的價值內核基本沒有變化,即人人生而平等,享有上天賦予的不可剝奪的權利,包括生命、自主獨立和追求幸福等。從這個意義上講,甚至可以說:先有美國夢,后有美國人。

對於普通的美國人來說,過去這一百年來,“美國夢”的內涵和外延,卻是因人而異、並不斷與時俱進的。比如,2009年1月20日,奧巴馬站在國會山的台階上宣誓就職,似乎終於實現了那個被美國黑人追逐了幾百年的夢想。而恰恰就在這個時候,作為“美國夢”真實物質依托的“獨立洋房,白領階層,中產階級”等標簽,卻隨著經濟蕭條的來臨,離數千萬失業、破產、倒閉的美國夢追逐者們越來越遠。

中國人須有自己的夢想

Q:為什麼需要中國夢?僅僅是因為美國夢現在出現危機嗎?

A:我以為,提出“中國夢”不是為了取代“美國夢”,更不是“蒼天已死,黃天當立”的意思。中國人有需要“中國夢”的內在必要性,而在這個層面上,美國夢可以給我們啟示。

簡言之,一個國家必須擁有自己的夢想。這個夢想,不能僅僅是物質層面的階段性目標(比如以前提出的“實現四化”、全民奔“小康”等),也不能僅僅是面對自己國民的執政承諾(比如依法治國,以德治國等),而應當是當代中國思想界面向未來幾代、甚至幾十代中國人,以及所有關心關注中國發展的世界觀眾,所確立的一個遠景定位和奮斗理想。同時,像“美國夢”一樣,“中國夢”也需要有自己的人類情懷和世界擔當。

一方面,它應該為未來的“中國”和“中國人”,做出一個深思熟慮、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定位和承諾。

埋頭於追趕和自身改革的中國,在為了如何讓13億人活得更舒適、物質上更富足的現實問題上,全國上下可謂殫精竭慮而樂此不疲﹔而對於“為什麼活著”“什麼是中國人的夢想”這些超物質、深層面的遠景問題,卻處於集體失語或被動引用西方模式和界定的尷尬狀態。物質的富足與精神的匱乏,綜合國力的上升與個人信仰的迷失,在當今的中國,似乎都同時達到了某種極限。但是,這種過分功利和短視的心態,恰恰暴露了我們潛意識中的不自信和自我定位的迷失。到頭來,猛然發現,我們追逐的其實並不是屬於自己的夢想﹔而在這不顧一切的追索中,我們似乎把那條通向自己夢想的路也走丟了。

另一方面,“中國夢”由中國人提出和構建,但它也可以、而且也必應屬於整個世界。

當整個世界在21世紀初走到一個關鍵的歷史拐點時,以“美國夢”為代表的西方自由資本主義模式,走進了一個難以自糾的怪圈。美國的夢想模式,並沒有一勞永逸地處理和解決個人與社會,權利與責任,享受與奉獻,社會與自然之間的一系列人類必須面對的永恆矛盾。對於中國這樣一個佔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文明古國來說,“中國夢”的提出不是為了追時髦,而是為了貢獻中華文明的智慧,為世界未來的發展走向提供一個帶有中國特色的答案。

“中國是什麼?中國為什麼?”不僅我們自己需要這個答案,世界也在等待中國提供這個答案。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