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其功用的發揮最終還需倚仗上述那些社會建制的完成。而這種指向公正平等的社會建制,正在深水區等著我們的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靠近。 |
社科院社會學研究所昨日(7日)發布《社會心態藍皮書》,對一年來中國社會的心理健康、生活滿意度、安全感、社會公平感、社會信任和社會情緒等方面進行了研究。結論顯示,中國目前社會的總體信任進一步下降,人際之間的不信任進一步擴大。既表現為官民、警民、醫患、民商等社會關系的不信任,也表現在不同階層、群體之間的不信任。
這個結論無疑與公眾觀感相符,也為近期的各種社會新聞所佐証。如果普通人也和學術機構一樣對一年來的社會記憶進行梳理,就會為這個報告增添更豐富的細節。回顧2012年,先是集中爆發的殺醫案和傷醫案,將醫患關系推至危險的臨界點﹔繼而是成系列出現的幼師虐童案,險些讓師生關系重蹈醫患覆轍﹔歲尾發力的網絡舉報,則爆出了大批腐敗官員。輪番上場的房叔、表叔、房妹和不雅視頻,一遍一遍刷低民眾對官員群體的道德預期。今天的新聞版上,蘭考政府推卸責任的報道與長治政府遲報苯胺泄露的消息,都可看做對該報告的“詳解”。
所謂互信有愛的社會,就是有著自覺的社會秩序和良好道德自治的社會。它的成熟需要大量的前提條件,法治昭彰、權利平等、貧富均衡以及中產階級的成型都是其中基礎性的支點。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價值共識、多元和諧和高流動性特征則使人們更易於達成和解和信任。
相反,以上任何一方面出現短板都容易使這樣的社會流產。法律不成氣候潛規則就會成氣候,權利不平等則權益自然不平等,嚴重的貧富分化是嚴重階層對立的入口,而公權力的傲慢則會讓人們漠視彼此的私權。在這種情況下,各階層之間就會形成各自發聲、黨同伐異的局面,所有人無論貧富都會有種被剝奪感和不安全感。這肯定會大幅度消耗社會互信。
很明顯,人際信任的持續下降反映著社會發展的失衡,也昭示著社會改革的緊迫。在社科院的報告中,調查者提出了一些對策和建議,包括關注社會心態和階層意識,發揮公權力在建立社會信任機制中的核心作用,建立高效廉潔的公共服務體系,倡導和正向激勵核心價值等等。這些建議都是良方,只是更應納入社會的整體調理。其功用的發揮最終還需倚仗上述那些社會建制的完成。而這種指向公正平等的社會建制,正在深水區等著我們的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靠近。
互信和友愛是兩朵富貴花,隻會落地於肥沃的土壤,摧毀它們或在瞬間,培養它們卻要經年累月。一個能隨意讓陌生人搭車、放心把行李交給陌生人看管、周末臨時招聘高中生照顧嬰兒、不相識的人之間隨時報以微笑的社會,必是一個權利平等、市場成熟、貧富均衡的社會。在其深層肌理中,必流淌著民主的血液,跳動著法治的脈搏。讓民眾的整體互信程度止跌上揚,說到底就是要通過不止步的改革日臻這種平等、成熟和均衡。中國社會目前的改革信念已非常強烈,這不僅是發展的需求,也是健康互信倫理生活的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