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錄|注冊|收藏首頁|簡體|繁體
首頁評論時政台灣華人國際財經娛樂文史圖片社區視頻專題創投吉林南粵商城創新中原招商縣域環保創投成渝移民書畫IP電視華商滾動
海外網>>評論>>媒體集萃

周宇:緬甸人對美國的印象比對中國好【2】

2013年01月11日13:56    來源:海外網    周宇    字號:
摘要:2013年開年,緬甸戰火燒至中緬邊境,並有炮彈落入中國境內。在2010年之前,長達48年的軍人政權統治令緬甸這一東南亞地區原本得天獨厚的富國徹底淪落為“失敗國家”。在這期間,中國的緬甸政策又有何變化?請重溫本刊2011年12月15日,當年第35期封面故事《中國緬甸政策檢討》。

中方與民主派缺乏聯絡

8月11日,昂山素季發表公開信《伊洛瓦底江的請求》,針對密鬆大壩對環境、原住民、安全的危害表示擔憂。信中說,缺乏完善的規劃、未能執行必要的保護性法律法規以及生態意識較差等,都已經給國家帶來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9月初,一群曾經參加2010年大選的候選人和數個民主黨派代表要求緬甸最高法院發布禁令,禁止伊洛瓦底江密鬆水電站大壩工程繼續施工,並要求高法就大壩項目透露更多信息。上述政治人士稱,如果還是得不到更多的信息,他們就打算提起訴訟。

9月26日,反對派在仰光舉行罕見集會,要求停建密鬆電站。四天后,總統吳登盛向國會發表聲明,根據人民意願,本屆政府任期內擱置興建密鬆大壩。此后昂山素季高姿態發言,歡迎政府傾聽人民的聲音。

密鬆大壩事件顯示了令人擔憂的傾向:先前與緬甸軍政府單方面達成的協議,如今緬甸人民可能會不認可。整個抗議過程顯示了以昂山素季為代表的緬甸民主派在緬甸民眾、輿論上的巨大影響力。

這一點令中國投資者異常擔心:中國政府至今未和緬甸民主派進行任何官方接觸,是否存在溝通渠道令人疑惑。盡管民主派未來執政的可能性並不大,但不接觸政策顯然風險巨大。

昂山素季獲釋后,與眾多國家使節會見或通話。其中最為引人矚目的,是俄羅斯大使與她的會見。與中國一樣,因為與軍政府的密切關系,俄羅斯向來與民主派保持距離。“俄羅斯和中國的外交官從不參加全民盟組織的儀式,也從不邀請反對派團體參加大使館的活動。”昂山素季身邊的一位政治領袖如此表示。

全民盟發言人向《鳳凰周刊》証實,他不記得中國大使館有任何人來過,不過也表示“說不定他們明天就會來,誰知道呢”。

1990年5月,全民盟取得大選勝利,中國大使館是第一家對其表示祝賀的外交機構,此舉激怒了當時的緬甸軍方。據稱多年來昂山素季方面始終未忘記這一點。根據國際危機集團2009年發布的《中國的緬甸困境》中的訪談顯示,2003年前后起,中國曾經努力與包括全民盟在內的反對黨會談,會談一度很頻繁。報告稱,中國並不願意周旋於軍政府和全民盟之間,願意提供雙方和解的支持,但不願出面。到2009年,中方還曾通過中間人詢問全民盟,昂山素季是否願意接受低於國家元首的職位。

但當昂山素季真正被釋放之后,眼看著各國都在與之修好,一些在緬甸的中國投資者至今仍在焦慮地等待中國官方的出面。一位要求匿名的資深投資者回憶,多年前中國與“三足鼎立”中的軍政府、民主派、少數民族武裝都要保持接觸,但如今看到的卻是隻同軍人集團建立聯系的“一邊倒”。該人士稱,在各國都與民主派建立聯系的情況下,沒有理由顯示中國與民主派聯系會激怒緬甸政府。

“現在的局面風險太大,比如密鬆事件,在民主派、少數民族中,竟然沒有一個人為中方說話,完全沒有代言人。以至於成為緬甸全國的眾矢之的。”一位緬甸問題專家告訴本刊記者,“如果還不及時和民主派取得聯系,將來可能危害很大。利比亞問題上中國的被動就是個例子。”

而在緬甸軍方,一些被認為堅決支持中方的高級將領,則受到了輿論的壓力。有緬甸媒體批評他們為親華“四人幫”。上述人士擔心,過度依賴軍人集團的策略容易引發民間反彈。

目前,大陸輿論時常認為昂山素季是“受美國人指使敵視中國、圍堵中國”的棋子。這在眾多駐緬中國人士看來,顯然是冷戰思維的延續。實際上,昂山素季獲釋后所有提及中國的表態,都強調了願意與中國保持良好關系的願景。

來自少數民族地區的挑戰

密鬆大壩的停建,最早源於克欽族人的抗議。密鬆大壩位於緬北克欽邦,從一開始,克欽族人就激烈反對。2007年,克欽族首領聯盟曾向緬甸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SPDC)發出通告,反對建設密鬆大壩。當年底,當地環保組織還給中國領導人發出公開信,要求中國在投資大壩時及時公開環評報告,以及在計劃的初期就通知受影響的群眾,並允許民眾參與決策。

2010年4月17日,密鬆大壩水電項目工地發生連環爆炸。緬甸方面報道稱,共計39枚炸彈爆炸摧毀了10輛汽車、一個大型發電機組、一個倉庫、兩處哨崗以及水壩工地上一個2000加侖的油箱。另有4名中國工人死亡,超過12人受傷。

分析人士認為,僅僅與中央軍政府談判,未能照顧克欽當地的利益,是當地激烈反對的重要原因。而那些與地方民族自治組織談判並兼顧各方利益的項目,遭受抵制少得多。據王瑤介紹,這並非是中國一家遇到的問題,也並非僅僅在克欽邦遇到的問題。

2010年5月9日,三名在塔桑水電站工作的中國工程師和一名中國翻譯失蹤。據緬甸媒體報道,中國曾試圖自己解決問題未果,后被迫向緬甸政府求助。

民選政府產生后,緬甸有十多個少數民族政黨在國會擁有席位。軍人集團對地方控制力減弱,地方民族組織、政黨對地方利益的支配能力增強。而少數民族控制的地區恰恰又是緬甸水利、礦產等各種資源富集的地區。這令未來中國在緬甸的投資面臨更多變數,思維轉變必不可少。

克欽獨立組織KIO中央委員會常委基洛接受《鳳凰周刊》專訪時表示,克欽確實一直反對密鬆大壩,但對克欽邦境內同樣由中國投資的其他眾多大壩並不反對。可惜的是,克欽方面的呼聲從未被緬甸政府或是中國方面聽見過。由於克欽與緬甸政府軍的戰爭仍在進行中,此次緬甸政府停建大壩的決策與克欽方面毫無關系,克欽方面對此也並不知情。

2010年,緬甸6個民族在泰國清邁組成“聯邦聯盟實現委員會”,作為與緬甸軍政府統一斗爭的聯盟。2011年2月,成員擴大到12個,並改組為“民族聯合聯邦委員會”(UNFC)。歐盟在其中起到了協調作用。這一組織也被大陸輿論認為是歐美指使下制造緬北混亂,圍堵中國的工具。

相關人士透露,上述組織其實多次派代表前往中國,尋求中國幫助和斡旋,甚至想直接將總部設在中國。但這些代表均遭冷遇,最終無功而返。國際危機組織2010年6月在清邁對撣族的訪談顯示,他們越來越傾向於向中國尋求幫助而不是西方,“我們不能指望用遠處的水(西方)來救家門口的火,我們得用手中的水(中國)。”2011年9月,著名流亡媒體“撣邦導報”新聞社發布中文版。他們用生硬的漢語以郵件形式向中國讀者發送新聞,包括對湄公河慘案的報道,表現努力對華公關的態度。

中緬邊境長達2192公裡,幾乎全部為各少數民族武裝控制。目前,中方對緬甸邊界團體奉行政治上不承認、軍事上不支持、組織間不交流、經濟上不援助的“四不政策”。

據曾經參加緬共的人士介紹,緬甸北部對中國持有良好印象的少數民族還有很多。緬共時期曾經有大量中國知青到緬甸參戰,他們與各反政府少數民族關系密切。“那時候的文工團、醫療隊都給當地土族至今留下很好的印象,認為中國人可靠。”

分享到:

(責編:吳楊)

相關新聞 >

視頻 >

  • 女毒販讓嬰兒吸毒女毒販讓嬰兒吸毒
  • 女生學校裡遭群打女生學校裡遭群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