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3年開年,緬甸戰火燒至中緬邊境,並有炮彈落入中國境內。在2010年之前,長達48年的軍人政權統治令緬甸這一東南亞地區原本得天獨厚的富國徹底淪落為“失敗國家”。在這期間,中國的緬甸政策又有何變化?請重溫本刊2011年12月15日,當年第35期封面故事《中國緬甸政策檢討》。 |
百億美元投資安全成憂
根據《緬甸時報周刊》8月份報道,中國對緬甸投資總額超過96億美元,佔全部外國投資額的26.62%,高居榜首。但中國在緬甸的實際經濟活動大幅度超過官方數字。
中國的“建造—運營—移交”模式項目被列在政府貸款、援助項目下,所以並沒有算在政府投資總數中。以緬甸國家計劃與經濟發展部2009年投資數字為例,漏掉了華能集團投資4.4億美元的瑞麗江二級電站諒解備忘錄,以及大唐集團投資的太平江一期水電項目。
此外,中國私人公司或個人投資者在緬甸的投資通常是挂靠緬甸人名義的隱性投資,均未被計算在內。而中國在各少數民族自治地區(比如撣邦、克欽邦)的投資盡管不斷增加,但因為緬甸政府對此幾乎毫無控制力,也不將其算作外國投資。
水電方面,中國已成為緬甸水電領域的最主要投資者,參與了緬甸大量水電站的投資建設。以2010年為例,緬甸水電投資領域共簽了七個合作文件,全部為中國實施、與中國合作或是中國參與合作項目。此前的2006-2007年度緬甸電力領域利用外資2.8億美元則全部來自中國。
中國對外投資最大BOT水電項目——華能集團投資的緬甸瑞麗江一級電站。中方總投資29.6億元。大唐集團的太平江電站一期總投資為17億元。由中、泰、緬三方聯合開發的孟東水電站(原名塔山水電站)預計投資額約100億美元。其中中方由中水電、三峽集團和南方電網組成聯合體。
2010年5月27日,國電集團公司與緬甸Tun Thwin礦業有限公司及緬甸聯邦電力在緬甸聯邦首都內比都舉行了水電和火電項目開發權諒解備忘錄(MOU)簽字儀式。2011年初,國電雲南公司負責人與緬甸電力一部(MOEP1)簽署了緬甸南太白江流域水電開發項目MOU。
據大陸媒體報道,中電投則獲得了整個伊江上游流域梯級電站(包括密鬆電站)的開發權,預計投資總額高達2000億元。隻有華電集團尚未傳出進入緬甸信息。
綜合以上信息,中國僅對緬甸大型水電投資未來或將超過400億美元(或超過2600億人民幣)。油氣資源方面,僅建設中的中緬石油管道緬甸段就長達771公裡的油氣管道總造價約25.4億美元。此外,中國企業正在投資建造的還有大型原油碼頭、大型油氣中轉站等設施。
中石油最早採取合作改造老油田辦法,以香港公司名義曲線進入緬甸,取得4個區塊。此后又獲得3個深水區塊超過一萬平方公裡的石油天然氣勘探開採權﹔中石化在緬甸中部發現油氣田,預計儲有9090億立方英尺天然氣(約257.4億立方米)以及716萬桶原油。中海油近年來在緬甸勢態最為積極進取,取得近海3個區塊、陸地3個區塊的勘探開發權,總面積約4萬平方公裡。
顯然,趁著西方國家因為制裁無法進入,中國已經在緬甸早早拉開了大規模投資的大幕。而在政治、民族形勢極其復雜的緬甸,風險與投資額成正比。
大規模投資帶來一系列問題,令傳統上緬甸對中國頗為友好的態度有下滑趨勢。利益分配是矛盾之一。以密鬆大壩為例,建成后電力絕大部分輸往中國,這引起了當地居民的廣泛敵視。他們認為緬甸中央與中電投簽合同建大壩並未和當地人商量。目前,中國大型投資項目的利益分配模式通常是緬甸中央獲得高額利潤、中國獲得資源(能源)、地方民族自治組織獲得過境征稅、當地人獲得工作機會。
但這一模式並不能令地方少數民族滿意。一方面決策過程少數民族完全無法參與,一方面中國項目通常自帶熟練的中國工人,雇佣當地勞動力有限。由於難以受益,當地人也不贊成這個項目。有克欽領導人稱,“中國政府和中國公司是個大吸塵器,它們把克欽邦的能源全部吸走,讓我們這裡變成沙漠,這遭到了克欽人的絕對仇視。”
利益和發言權的不公令其他一些問題被放大,成為敵視中國的由頭。比如對當地文化、宗教不夠重視,缺乏國際或獨立的環境評估,污染環境,移民,隨中國公司而來的緬甸政府軍對少數民族區域的侵蝕等。尤其是一些中國公司聲稱巨額移民補償金已經交給了緬甸政府,但當地民眾卻拿不到。
中國在緬甸投資帶來的負面效應已經令許多在緬甸的投資人士憂心忡忡。他們感到由於中資企業和中國人過度扎堆,已經給緬甸人的心理帶來了壓力。四大電投、三大石油等巨型國企齊聚緬甸,中小型中國企業同樣扎堆。投資項目經常需要在一堆中資企業中公開競標,競爭激烈。甚至令緬方感到無所適從。多種原因導致中國水電、礦產項目經常遭到當地組織和國際組織抗議。
有緬甸人士向中方抱怨稱,八家電力、石油國企甚至有實力將整個緬甸買下來,叫我怎麼不害怕?一家緬甸民間媒體更是直言“緬甸是中國帝國的第一個殖民地”。
中國國內商界的一些“壞毛病”也被帶到緬甸。一些中資公司將價格壓到成本價以下,甚至還能“建一座橋,送一座橋”。等項目到手后,再向緬方提出追加預算,或是轉手倒賣。另一隱患是,趁著現在緬甸地價便宜,中國人已經購買了緬甸曼德勒等城市大片土地。一旦緬甸城市開發步伐加快,發現好的土地已經都被中國人買走了,是否會引發矛盾,難以預料。
前述緬甸人士稱,由於大陸民眾對緬甸情況的陌生,一出事就認為是中美在緬甸爭霸。這樣的想法對了解和解決問題毫無益處。“如何控制中國對緬甸投資規模,注意傾聽民眾、地方、少數民族的聲音和利益,才能真正緩解問題。”
除了大壩項目,目前風平浪靜的中國油氣管道項目也已經不可避免地成為人權組織關注的對象。2009年10月,緬甸人權組織瑞區天然氣運動(Shwe Gas Movement)起草的一份請願書被遞交到了十幾個國家的中國使館。他們還向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發去一封有100多個緬甸團體和國際組織簽名的公開信,要求叫停油氣管道項目。該組織發言人王昂(Wong Aung)說:“我們不是跟中國、西方等作對,因為在緬甸的任何投資都不會讓當地人民受益。我們關心的是人權和環境問題。”
顯然,由於緬甸中央和地方、民族之間的矛盾重重,走中央路線的中國投資成了緬甸人對中央憤怒的替罪羊。但有緬甸少數民族領導稱,“如果中國想確保這條管道的安全,就必須在解決緬甸民族問題上發揮作用。”
對緬關系背后的大國博弈
12月1日,美國國務卿希拉裡訪問緬甸,這是五十多年來的首次。
在去往緬甸途中的一個發展援助會議上,希拉裡警告稱,新興經濟體可能更感興趣的是開發自然資源,而非促進發展。“要警惕那些對採掘你們的資源(而非構建你們的能力)更感興趣的援助國,”她表示,“某些資金也許有助於填補短期預算缺口,但我們已經一而再、再而三地看到,這些權宜之計不會產生自我持續的結果。”盡管她沒有點名,但中國是緬甸的最大靠山。
《金融時報》對此評論,希拉裡計劃通過此次緬甸之行“測試”緬甸領導層的“真實意圖”,此次出訪旨在加快由該國威權政府推出的新生的改革,同時抗衡中國在這個6000萬人口的孤立國家日益增強的影響力。
值得玩味的是,就在希拉裡抵緬前的11月28日,緬國防軍總司令敏昂蘭來華與中央軍委委員、總參謀長陳炳德會面。敏昂蘭表示,緬方一貫奉行並將繼續奉行對華友好政策,感謝中國軍隊長期以來對緬甸軍隊建設的支持。這讓外界認為,即使美緬關系回暖,中國作為最大靠山的作用不容小覷。
針對此次訪問,白宮高級官員對媒體透露,在緬甸議題上,美、中有相當實質性的討論。白宮官員稱中國支持美國與緬甸的往來,因為中國也鼓勵緬甸內部的政治改革。希拉裡則否認美國與緬甸接觸旨在抗衡中國在本地區的影響力。
而在12月1日舉行的中國外交部例會上,外交部發言人洪磊針對希拉裡訪緬敦促緬甸改善民主和人權狀況一事表示,中方歡迎緬甸政府為促進國內政治和解所採取的措施。中方願意看到緬甸同西方有關國家在相互尊重基礎上加強接觸、改善關系。
緬甸一直被認為是保障中國從陸上連接印度洋的一條戰略通道,大陸媒體、理論界在論述“兩洋戰略”(太平洋、印度洋)時,通常都將緬甸放在核心位置。近年來緬甸在中國外交中的地位明顯提升。2009年3月到2010年6月間,共有三位中央政治局委員訪問緬甸。此前的8年間則一次也沒有。最近的訪問中,兩個簽署了35項目經濟協議。2010年8月底,中國海軍艦艇首次訪問緬甸。9月,丹瑞大將訪華。
多年來,中國因為堅定地支持緬甸軍政府而在國際上長期受到道義指責。實際上中國在私下始終以柔和的態度積極促進緬甸的民主化,中國曾多次呼吁緬甸軍人政權“傾聽本國人民的呼聲……加快對話與改革進程”。並為美國、聯合國特使等與緬甸軍政權的接觸提供大量幫助。中國還加入了聯合國“秘書長緬甸之友小組”,呼吁緬甸政府釋放昂山素季和其他政治犯。
中國始終堅持認為緬甸並未威脅到國際與地區的和平與安全,並反對針對緬甸的制裁。當全世界都對緬甸的民主七步路線圖表示不屑的時候,中國卻堅定地予以支持。最終的結果是,緬甸真的走完了七步路線圖直至民選政府的產生。這一點保証了緬甸歷屆政府對緬中關系的重視。就在密鬆大壩事件不久,緬甸官方媒體連續刊登數篇文章強調與中國的友誼。
10月16日,緬甸《鏡報》文章《中緬友誼——任何人都破壞不了的》中歷數多年來中國對緬甸的支持。文章稱,兩國的友誼不同於一般,而是親戚般的、發自內心的、相互理解,經過長時間的考驗,中國從來堅決地維護緬甸民族經濟利益。
而中緬關系逐漸成為西方對緬甸問題的研究重點之一,國際危機集團有數本報告研究中國的緬甸戰略和中緬關系。希拉裡訪問緬甸之前,美國緬甸特使與緬甸外交部長已經實現了互訪。這令中國大陸產生了緬甸是否會倒向美國、威脅中國利益的疑惑。尤其是在9月緬甸外長吳溫納貌倫歷史性訪美,隨后密鬆大壩即被叫停,令大陸輿論紛紛猜測是美國在背后搗鬼。10月17日,美國首任緬甸特使米德偉在華盛頓召開的記者會上特別強調,美國樂見緬甸與中國維持友好關系。
匿名緬甸問題專家則認為,盡管表面上中國多年來與緬甸政府關系更加密切,但美國一直致力於在緬甸民間傳播價值觀。民主、自由、人權、環保等理念緬甸人民全都樂於接受。而中國卻最多隻能提“發展是硬道理、先發展后治理”等所謂“中國模式”。因此,緬甸人對美國的印象很可能比對中國好,美國已經將基礎打扎實了。
當中國密切注視美緬關系的同時,另一個國家——印度也在緊盯中緬關系。前述會議資料多處提及印度:“在緬甸,中國對緬甸近兩代人的影響已經達到頂峰,促進了緬甸對印度政策的逆轉,加重了中國在東南亞地位鞏固所引發的擔憂。”“在中印戰略關系中,緬甸是重要的連結……印度和東盟對此也十分關注。”
2005年前后,印度曾經斷言中國在緬甸可可島上建立龐大的中國信號情報站(SIGINT)。但此后印度海軍參謀長收回了這一言論,稱印度獲得“確切信息,中國在可可島上並無聽音哨、雷達或跟蹤站”。
2006年,印度增加了與緬甸軍政府的軍事援助和能源交易。但其一攬子援助計劃招致國際社會的強烈譴責,印度不得不削減了對緬甸的軍售。
2011年5月底,緬甸新政府總統吳登盛首次訪華,雙方簽署了《中緬兩國關於建立全面戰略合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10月中旬,吳登盛帶領13名部長級官員訪問印度。此間印度表示,對2013年6月前建成1.2億美元的實兌深水港很有信心。印度形容緬甸是“印度尋求能源安全的重要伙伴”。印度還希望通過國際河流將其東北部的米佐拉姆邦直接連通至實兌港的“加拉丹(KaladanRiver)綜合交通計劃”2014年前可以完成。
國際危機組織的報告稱,中印之間圍繞資源和影響力展開的競爭最為激烈,緬甸也將印度作為抗衡中國的重要力量。“從戰略層面看,印度認為加強與緬甸的關系是遏制中國向南亞擴張的關鍵所在。此外,緬甸對印度旨在在貿易方面與東南亞建立密切聯系的‘東向政策’來說也十分重要。”
也有緬甸學者指出,對中國來說,緬甸的開放既是一個機遇,也是一個挑戰。機遇在於緬甸更加開放將有利於經濟發展,由此帶來的對外貿易擴大將惠及中國。緬甸進行的文化改革也為中國一些文化產業進入該國提供有利條件。不過,因為有美國等國的介入,未來的中緬合作,可能會比現在要面臨更復雜化的局面。
(注:本文轉載自“周宇--鳳凰博客”,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