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安倍11日在記者會上的“強硬表態”,就是“輿論戰”的典型表現,其目的,就是通過散布“中國威脅”,對內順應並煽動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對外拉攏周邊國家圍堵中國。中國進行“輿論戰”態勢,也顯而易見。 |
【海外網1月17日報道】中日之間會因為釣魚島而開戰嗎?這個話題在中國正在逐漸升溫。英國《金融時報》網站今日發表文章,稱中日進行著“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但因為有諸多因素遏制,中日之間應該不會訴諸武力。
文章說,1月10日,中國10多架軍機分多個編隊3次逼近釣魚島。翌日,安倍晉三在首相官邸召開新聞發布會,作出“強硬表態”。再后,日本媒體曝出號稱“世界空中之王”的美國F22“猛禽”戰機將部署沖繩,中國央視則聚焦十多發導彈自動點火齊射的二炮戰力。中日是否會圍繞釣魚島爆發武裝沖突?世界很多媒體發出這種疑問。
2012年《日本的防衛》(即“防衛白皮書”)強調,中國重視“三戰”,即“輿論戰”、“心理戰”、“法律戰”。 但重視“三戰”的豈是中國?日本不也一樣?民主黨政權時期,野田佳彥忽而宣稱:“如果在包括尖閣群島(釣魚島)在內的領土和領海上發生鄰國的非法行為,包括必要時出動自衛隊在內,將堅決應對”,忽而向聯合國“投訴”呼吁支持,不是“三戰”?那麼,自民黨重新執政后,安倍晉三是否也繼續對中國實行“三戰”呢?換言之,當今中日關系的緊張局勢,從“三戰”的層面進行解讀,或更接近實際。
安倍11日在記者會上的“強硬表態”,就是“輿論戰”的典型表現,其目的,就是通過散布“中國威脅”,對內順應並煽動極端民族主義思潮﹔對外拉攏周邊國家圍堵中國。中國進行“輿論戰”態勢,也顯而易見。
據年前讀賣新聞的調查,認為“日本政府應該主張尖閣諸島(釣魚島)為日本領土”的比率,高達90%﹔根據年初日本經濟新聞公布的民調數據,認為應“強化日美同盟牽制中國”的比率,達75.9%。﹔另據,共同社年初進行的民意調查,大多數日本受訪者都認為“日本政府在尖閣諸島(釣魚島)主權之爭中過於軟弱”。為何有如此民調結果呈現?一言以蔽之﹔“中國威脅”。因此,安倍聲稱:“尖閣列島(即釣魚島)是日本領土、領海,我們沒有一點讓步的想法。”反觀中國方面,中共“十八大”報告在歷次政治報告中前所未有地提出:“要不斷拓展和深化軍事斗爭准備,提高以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能力為核心的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能力。
安倍對外渲染“中國威脅”,則具有“一石三鳥”的用意。但“日本威脅”也在中國媒體頻頻亮相,盡管非出自總理之口。
所謂“一石三鳥”,一是警示美國,以“修復日美同盟”,使美國為日本的戰略利益服務而不是相反。值得一提的是,1990年日本防衛大學副教授村井有秀在《諸君》雜志發表“中國威脅論”的開篇之作《論中國這個潛在的威脅》,就是在美國近八成民眾認為日本將成為美國威脅的背景下提出的,意在轉移美國視線。特別因安倍試圖以所謂“面向未來”的“安倍談話”覆蓋反省歷史的“村山談話”遭到美國批評,以及安倍不顧奧巴馬催促,在加入“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問題上仍態度曖昧,令美國極為不滿時,這種“警示”更加必要。但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羅援在媒體發出的警告:“中國需提防個別國家搞偷襲,今年有開戰可能”,又頗有“日本威脅”的韻味。
二是試圖引起各國對“中國威脅”的共鳴,為圍堵中國,實現將“自衛隊”升格為“國防軍”,最終突破戰后體制的夙願,提供依據。因此,他聲稱:“中國如今在南海、東海和尖閣列島採取的行動,讓亞洲各國感到擔憂。”無獨有偶,無論是安倍政權外相岸田文雄在1月12日與東盟會議議長國、文萊外交貿易大臣博爾基亞親王會談時稱:“如何應對中國依仗武力進行擴張,是各國共同課題,期待作為議長國的文萊發揮作用”,還是安倍派自民黨眾議院外務委員長河井克行遞交至北約秘書長拉斯姆森親筆信,稱“中國進一步積極擴展海洋影響力以及朝鮮的動向,導致東亞安全形勢日益嚴峻”,都是鼓噪“中國威脅”。但是,“日本劍指中國,海洋野心死灰復燃”之類宣揚“日本威脅”的語言,在中國各大網站上也隨處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