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因為通過革命的手段所造成的所謂民主的一些制度完全是不可及的,所以新左派有時候為“文革”辯護,說“文革”就是大民主,大家參與,隨便想罵誰罵誰,把老子揍一通也沒人管,這是民主嗎? |
2013年1月9日,在梁啟超《新民說》創作110周年之際,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主辦“新民,一個未竟的使命”主題文化沙龍。以下文字來自於主題演講。
什麼叫關鍵?就是破局。局是破不了,因為現在都是迷局,不可能一下子破。什麼是關鍵也是見仁見智,每個人對近代思想和近代歷史演變都有自己的思考路線和選擇,什麼是關鍵也是見仁見智的,但是就我自己的角度出發,如果聯系到“新民”這個標題的話,我認為中國近代歷史演變的關鍵是群己界限的問題,就是自我跟一個群體之間到底是什麼關系,這個群己的界限是怎麼劃的,這個不能說是最終的關鍵,但可能是關鍵之一。這是我自己對這次命題作文,所謂破局也好,所謂什麼是關鍵也好,什麼是中國現代敘事的第一義也好,但是我想不一定是第一義,但是其中肯定是很重要的一義之一。我先把這個話題拋出來跟大家做一些交流。
什麼叫群己界限?群己界限這個問題非常復雜,在近代,從傳統向現代轉變的過程中,有一個最重要的現象大家可能都非常清楚,就是王權的倒塌,作為一個王朝,通過辛亥革命,大清帝國的覆滅,這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關鍵點。我們現在非常清楚,一個王朝轉變到民國,再轉變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似乎這個歷史非常清楚,但是如果我們回到歷史,用倒推電影的方法回到當時的情境,讓自己出生在大清滅亡的關鍵年份,我們就會感覺到自己並不清楚未來是什麼樣的世界。所以這個就是所謂的破局的問題,這個局並沒有破,包括到現在也沒有破,在那時候更加不清楚,因為皇權突然倒塌,皇帝不再,我們應該做什麼樣的選擇,走什麼樣的路子,自己跟旁人的關系、自己跟國家的關系、自己跟帝國的關系、自己跟皇帝的關系,通通都是一鍋粥,這在民國初年的時候就是這樣的現象。所以為什麼剛才王老師說民國初年到最后大家認為還不如大清,就是因為那時候太亂了,大家都不知道怎麼樣來布這個局。
認同的基點是什麼?“皇帝”是什麼?
在回到群己界限的問題上,其實一個非常重要的讓大家困惑的問題就是,一個大的帝國或者一個滿清王朝倒塌之后,我們最終的認同基點是在什麼地方,我們應該認同什麼樣的東西不清楚。下午大家議論了很多關於人民的問題,后來吳稼祥老師說人民就是一個根本兌換不了的支票。確實如此,大清帝國覆滅之后,“人民當家作主”這個概念根本不成立,因為我們原來習慣的是在皇帝的統攝之下的大一統的疆域之下生活,大清帝國覆滅、這個局倒塌之后怎麼立局非常不清楚。因為現在大家覺得皇帝倒塌,是不是真正的當家作主,這個要打問號,至少我們習慣在口號上這樣理解﹔但是在民國初年我們看到皇帝倒塌的之后是什麼,真是手足無措。因為皇帝在傳統的政治格局裡,不僅僅是皇位的問題,實際上是凝聚所有文化資源、政治資源、經濟資源的符號,也就是說,皇帝本身最不重要,他是肉身,這個位置最重要,他是凝聚的符號。在他的統攝之下,包括疆域,包括思想、政治和經濟格局、社會的變化,都在皇帝這個招牌底下實施,但是皇帝一旦倒塌之后、王權倒塌之后造成的后果難以想象,我們失去了一種認同。
那麼有兩種辦法,一種辦法是說把皇帝留著,所以當時很多立憲派為什麼在某種意義上佔有優勢,因為革命的后果是不可知的。你把皇帝打倒之后,我們的未來是什麼?當時楊度先生有一個話,政體比國體更加重要,就是留一個國體、留一個皇帝,但是政體是一個憲政的制度,這個是不是可行?當然他考慮的是,如果把皇帝推倒之后,所有的這些符號全部倒塌,我們難以凝聚起大一統的疆域,必然是分崩離析的,所以這個皇帝可能是最重要的凝聚點,皇帝本身不重要,但是他作為文化符號的重要性是存在的。所以當時所謂的立憲是從這個出發點開始。
科舉與身份
但這裡面,到最后這個出發點被打破了,通過革命,最后皇帝沒有了,皇帝沒有之后就涉及一個問題,到底我們認同什麼。原來是天高皇帝遠,但是往下走有一系列制度去維持這個運轉,其中,我覺得最重要的制度就是科舉。大家不要以為科舉制度是考試制度,我從來不把科舉認為考試制度,它實際上是一個身份分配的制度。官員進入到科舉渠道之后,他可能在上層、中層或下層,科舉制度把所有的官員分配到不同階層,起到所謂政教教化的作用。政治是靠科舉制度人員安排和身份安排來建立起整個網絡。科舉制度一旦打破之后,一個最大的危險是什麼?也就是說,政教關系的體系徹底崩解,崩解之后大家可以身份有所轉換,但是科舉制度的一個最重要的核心點是什麼?一個是身份分配,一個是把上層的政治跟下層的政治和社會加以溝通。下層的政治是什麼?宗族,地方的自治。上層是什麼?基本是內閣、閣員,所謂的皇權體制之下的層面。科舉制度給予官員一個身份安排,你要是中了舉人可以當縣長,中了進士可以進翰林院當大官,你中了秀才,你在底層可以成為士紳階級,成為士紳階級之后可以在地方基層形成地方社會,他可以控制這個地方社會,通過教化、通過修橋鋪路、通過政績把地方自治勾連起來,形成一個基層等級。上層自然有它的一系列的等級。而且這個科舉制度可以流動,它沒有固定的階層,你如果是一個大官,退休之后到了家鄉,同樣成為士紳。曾國藩就是這樣,回到家鄉之后,他可以布衣領軍,他那時候已經卸掉官職,他抵擋太平軍那麼多年,等於救了大清半壁江山,他就是從科舉制流動沉到底層變為士紳階層的。